真理讓位于認識。 真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真就是真,它就在那,人無法撼動。 只有魯迅式的“反抗社會、反抗群體和正統的非理性因素,張揚個性生命價值、解放人欲和人性的因素”,才能賦予理性批判以價值,實現化大眾的現代性啟蒙。 人是事物固定不變的尺度。 現代人的普通缺陷:智性在場,人格缺席。 自我的選擇充滿了隱喻性,未來社會人的選擇將變得越來越難,越來越復雜。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無意識本身的復雜性是左右“自我選擇”的深層力量。 只有那些能夠沖破集體無意識的大他者和文化超我的“自我”、“強力意志”的信奉者,比如尼采,比如魯迅,才擁有在動態的人生觀中重新生成德勒茲意義上的運動變化的的能力,能夠通過反抗來證實自己。 自我的覺醒往往伴隨著自我的深淵,如果處理不好自我與世界的關系,將會墮入人性的誤區。 拒絕平庸的人,其內心深處總擔心自己被安逸的生活所累,他渴望進入更大的視界,進入“永久性的危險”去體驗最大意義上的存在。他高貴的靈魂具有啟示性意義,在與魔鬼的斗爭中,深淵式的性格一刻不停地催促他為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想去遭遇毀滅。 尼采說,混沌的身體歸于生活,輕逸的靈魂歸于詩歌,永生之年,那些站到山頂的人,都要承受被命名為精神分裂者的痛苦,這是作為人類先知的代價,也是注定的悲劇性宿命。 中國文化中古老的宇宙觀,讓人倍感于人世的倏忽與生命的無常,有“人面不知何處去”的慌亂,有“又向荒唐演大荒”的寂寞。 相比抗爭的對象,更重要的是抗爭本身,即使是抽象的抗爭,也有具體的本體論意義。 唯有自覺的自我意識,才能讓我們看到人性,看到虛無中的積極性。唯有在無意識深處,在夜闌人靜之時,遠離紅塵之地,我們的心才能看清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