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要造就有修養的人,而有修養的人,才是城市文明最大的創建者和踐行者。創城,不是某個人某個群體的責任,而是生活于城市之中的所有人的生動實踐。創城,正讓嘉定無數家庭奔向更美好、幸福的生活。創城,是人人互助、互愛、誠信的禮贊,也是正能量的傳遞。
凡人小事中的美,是人人都能夠做到的,只要人們多一份責任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從不亂扔雜物、不隨地吐痰、不闖紅燈、不損壞綠化這些小事做起,同時通過自身行為去感染身邊的人。當學習美、實踐美、融入美變成了人們的自覺行動時,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好,社會就會變得更和諧。
立足本職共創城
創城已到了最后沖刺階段,我所在的醫院也制定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攻堅年200天“登高”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成立了環境文明組、服務文明組、素質文明組和督查組等,對相關工作也進行了細分,要求全員動員、積極參與、扎實推進、務求實效,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也有人認為創城工作主要是精神文明、后勤保障和宣傳等條線主抓的工作,與醫療條線關系不大,從事醫療管理工作的最多只是敲敲邊鼓、搖搖旗、吶吶喊就可以了。但我感到醫療條線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應結合本職工作,有重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創城工作,這樣更易于取得成效。
創城工作要求倡導醫療品牌服務,要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服務,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醫療服務的理念、方法、流程、舉措、制度等,逐步形成有特色、有影響并受百姓歡迎的醫療服務品牌。當然,這些工作不僅僅是階段性工作,同樣也是長期性工作。我們的做法是借創城東風,拉開歷時五個月的醫療大練兵的帷幕,開展心肺復蘇、病歷書寫、X線片讀片和心電圖閱讀等醫療相關知識、技能考試及比賽,目的是提升醫務人員業務素質和技能,更好的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我們都是文明城區的創建者和享有者,只要每個人都出一把力,必將匯聚改天換地的磅礴力量,不僅會極大地推進我們的創城工作,同時也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周海龍
創城中的小衛士
“媽媽,把香蕉皮拿在手里,遇到垃圾桶后放進去,我們不能拖創城的后腿!”星期天的下午,我正在南翔逛街,一句歡快的話語傳入我的耳朵。循聲望去,發現是一個小學生模樣的男孩,告訴吃完香蕉的媽媽,不要隨手扔剝下的果皮。媽媽帶著贊許的笑容向孩子點點頭。
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是同去銀翔湖遛彎,我就跟在他們母子后面漫步。一路上,我發現男孩雖然邊玩邊走,心里卻時刻裝著創城的事兒。看見路上有丟棄的垃圾,他會飛快地跑過去撿起放進垃圾桶;看見路旁有自行車歪倒,他會叫母親幫忙扶正;看見綠化帶的樹枝折彎,他會過去豎直;看到有人隨手扔紙屑,他會上前勸阻……總之,一個小時內,他做的雖然都是小事,但卻維護了城市形象。
我對這個男孩敬佩不已。上前詢問得知,他是小學三年級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告訴他們:城市是大家的家,維護要靠大家。為了創城成功,讓共同的家園更美麗,孩子要做一名維護家園清潔的衛士。
我不禁想到孔子的一句話:“性相近,習相遠”。每個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張白紙,關鍵是看父母和老師給他涂上什么顏色。如果從小給他播種講規則、守規矩、懂禮貌、慈悲良善的種子,那么孩子長大后就會成為一個有責任心,仁慈寬容的人,能辨別是非,顧及大家的利益。就像這位小男孩,在關鍵的時候不讓自己缺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創城出力。暮色中,我向這位創城小衛士豎起大拇指。
愿我們每個人以他為榜樣,積極投身到創城的沖刺階段。眾人拾柴火焰高,你參與、他參與、我參與,定能助創城成功一臂之力。
吳曉霞
廢品和垃圾的爭論
自嘉定開展創城200天登高行動,我們小區經常組織志愿者巡邏,垃圾少了,環境整潔了。
那天,我拎著馬夾袋,四處巡視,發現墻角一大堆廢紙、舊衣、塑料。雖說堆放整齊,畢竟是垃圾,十分刺眼。我正準備清理,走來一個瘸腿老頭,阻攔我。說這是他收拾的廢品,賣錢的!我說,這是垃圾,公共場所不能堆放。老頭回答:“大家能在公共地方曬衣服,我為什么不能堆放自己的東西?”我勸說:“你這是從垃圾箱翻出來的垃圾,堆在這里不衛生。”老頭振振有詞:“我們老人撿拾廢品,活動筋骨,有利健康,增加收入,這是再就業呢。”他從懷里掏出一張小報,說:“報紙上也這么說。”結果,我說這是垃圾,他說這是廢品,倆人爭得臉紅耳赤,一時誰也不讓誰。
毛阿姨走來,她是小區有名的百事管、熱心人。她柔聲說:“老伯,近來老爛腳看過醫生嗎?”老頭咕噥道:“老了,管不了它。”毛阿姨說:“你有退休金,兒子工作,也不在乎賣廢品的幾元錢。小區堆垃圾,招蚊蠅,不衛生,人易得病,你說對嗎?”老頭聽了,臉紅紅的走了。毛阿姨和我收拾完垃圾,感慨地說:“創城不能只清除環境垃圾,還要清除大家腦袋里的垃圾,認識創城對自身的好處,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才能保持小區整潔。”
我連連點頭,感謝毛阿姨給我上了一堂課。
黃順福
給創城添把“柴”
嘉定區“創城”工作進入最后攻堅階段,年逾古稀的我,在家也有點坐不住,總想在創城工作中做點力所能及的事。社區知道我年輕時搞過工會和宣傳工作,能寫會畫善動腦筋,去年初開始,邀請我為社區的創城工作出謀劃策。
我所在的真新街道金豐社區,是老舊小區之一,獨居老人、孤寡老人居多,他們多為老式里弄居民,喜歡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拉家常。由于小區建造時缺乏整體規劃沒有活動場所,老人們只能蝸居在家中。為了給老人創造一個休閑聊天的場所,我在社區黨總支的指導下,撰寫了“奮戰百日改造金豐小區的三年行動計劃”,并在街道社區科和共建單位農商銀行曹安路支行的資助下,將原大金豐主干道旁的水泥花架長廊改建成新豐社區“文化空間”。
為了布置好“文化空間”,我從網上下載了《中華美德五字歌》,對“社會公德篇、職業道德篇、家庭美德篇、個人修養篇”有關文字,結合小區居民的實際,逐字逐句進行修改,配上宣傳畫。如今,經過改造后長廊上有遮陽擋雨的頂,廊柱后側安裝12個玻璃宣傳櫥窗,走廊兩旁有凳椅,老人們三五成群談天說地;象棋愛好者在漢界楚河捉對撕殺;有的觀賞吟誦畫廊中布置的《中華美德五字歌》。居民眾口稱贊社區黨總支:“兩學一做見行動,一廊多用補短板,尊老敬老樹新風,弘揚中華好傳統”。最近,我又根據“創城”的要求,在小區的黑板報書寫了“創城”宣傳口號,還采訪小區中精神文明的典型,布置文明創建專欄,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
有人疑惑:我退休了,何必那么忙忙碌碌?可我覺得能為“創城”發揮余熱,能為“創城”宣傳添把“柴”,心里總有一種愉悅感。
譚同政
志愿者的尷尬
印有志愿者字樣的帽子、馬夾穿戴在身上,手里拿著小紅旗——在嘉定的主要路口,這已成為了交通志愿者的標配,也成為路口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然而,這些志愿者起早摸黑為城市形象辛勤付出,有時卻會碰到吃力不討好的尷尬。
那天早上,我被安排到安亭鎮新源路、和靜路路口當兩小時的交通志愿者。過了8:30,上班人流減少,但撤退崗位時間還沒到,我們四名志愿者還堅守在路口值勤。
這時,突然有位騎電瓶車的市民闖紅燈穿越路口,我急忙喊停。當這名市民停下車回頭朝我張望時,我猛然發現她居然是自己的親戚。她一看是自己人,就想繼續駕駛穿過路口。我當即拉住她,請她等到亮綠燈時再騎車過馬路。親戚見我對她鐵面無私,就開始對我嘮叨起來:“儂現在立在路口一本正經了不起,假如做一個芝麻官,還不曉得怎樣呢?如果現在是個警察叔叔站在路口,我也照樣穿過去,儂倒是六親不認!”
作為一個值勤的志愿者,被她在馬路上沒完沒了地嘮叨,我不禁臉紅耳熱,但還是要笑著向她做解釋工作。其實,當時路口車輛和行人不多,可以讓她穿越過去。但如果放行了,只能讓我這個志愿者形同虛設,毫無含義。同時,不糾正路口“沒人就能亂闖紅燈”的違法行為,容易引發交通事故。不闖紅燈,是為了大家的安全,也是作為一個市民最基本的公德。所以,我依然堅持陪著親戚,等紅燈變綠后才讓她過去。
顧紀榮
七嘴八舌
“創城”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所有人都參與到“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創城活動中吧!——@唐瑞清
創城既是為了大家,也是為了自己,用實際行動踐行“我為創城、創成為我”,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我們都是城市居民、平凡的普通人,每天只能與這樣一些小事打交道。其實,創城活動中的身邊美,就在這些凡人小事之中。——@姜宗仁
創城要求我們在工作中更加注重細節服務。比如,在醫院,就要求就醫流程更便捷、醫患溝通更流暢、健康宣教更實用、志愿服務更豐富、便民舉措更到位、交流方式更多樣、人文關懷更全面、延伸服務更細微、細節服務更貼心等。——@九龍
我在制造型企業工作,每天會接觸到大量來滬務工人員,在新人培訓中,不能隨地吐痰、禁止公共場所室內吸煙、遵守交通法規等基本文明素養,我都會進行相關禮儀的培訓,在一定程度上響應了全民創城的熱潮。——@張歡
(來源:嘉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