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用量不同效用有別 A 1、 艾 葉:常用量能溫經止血,大劑量可使肝細胞損害,出現中毒性肝炎。 3-5g可開胃,8g左右溫經止血、止痛,大量則引起胃腸道炎癥。 B 1、檳 榔: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6-15g。而用以殺姜片蟲、絳蟲, 即須用到60-120g。 本品是破滯殺蟲的名藥,一般多配合其他殺蟲或消積之品同用,如單味 作為驅除鉤蟲或絳蟲用者,必須用生者大量始效。曾觀察其治鉤蟲病之劑量,每次30g,固屬無效,45g也是無效,直增至75-90g,大便中蟲卵始陰轉。嗣徑用大量,一次即瘥。 這反映了用量與效用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但一次服用75g以上時,在半至1小時左右時,有頭眩怔忡、中氣下陷、面色?白、脈細弱等心力衰竭的反應,約經2小時許始解,也證明了【藥不瞑眩,厥疾不瘳】的道理。 處方及其制作:檳榔(生者效佳,打碎,其飲片因水浸關系,效力大減)75-90g,水浸一宿,翌晨煎湯,空腹溫服。如貧血嚴重,體質虛弱者,需先服培補氣血之品調理,然后再服此方,不可孟浪。 2、白 果:定喘湯白果用量在21枚(約為25g左右),動物實驗證實,定喘湯中白 果重用的定喘效果優于常規劑量。 3、浙 貝母:9-15g,有清肺熱、潤肺躁、清熱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內熱咳嗽。 18- 30g有解毒散結之功,用于治療肺癰、乳癰、瘰癘、發背及一切癰 瘍腫毒。 4、半 夏:止嘔、除濕10-15g開胃15-30g安神大于30g 小劑量6g降逆和胃,中劑量15g化痰開結,大劑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開始使用,逐漸加量至60g)可鎮靜止痛。因生半夏辛溫而燥有毒,所以一般多以姜制,并減小其用量。在臨床上用于和胃降逆、燥濕化痰,雖有一定效果,但對半夏的全面醫療作用來說,則是大大受到削弱的。 關于生半夏的有毒、無毒問題,我同意姜春華學兄的意見,生者固然有毒,但一經煎煮,則生者已熟,毒性大減,何害之有?余迭用生半夏9-18g治療妊娠惡阻,恒一劑即平,歷試不爽,從未見中毒及墮胎之事例。如片面畏其辛燥而不用,不克盡,是令人惋惜其全功,是令人惋惜的。 妊娠惡阻在治療上是比較頑固的一種現象,半夏對此卻有殊功。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里就用干姜人參半夏丸治療妊娠惡阻,并不礙胎。但后人因《名醫別錄》載有『墮胎』之說,遂畏而不用,致使良藥之功,湮沒不彰。余用半夏為主藥治療惡阻,無一例失敗。從前均徑用生半夏,嗣以部分患者有所疑懼,乃改用制半夏,效亦差強人意,但頑固者則非生者不愈。 處方:半夏9-18g(先用小量,不效再加。制者無效,則改用生者,并伍以生姜3片),決明子12g,生赭石15g,旋覆花9g,陳皮3g。水煎取1碗,緩緩服下。如系生半夏,則每次僅飲一口,緩緩咽下,每隔15分鐘,再服一口,約半日服完,不宜一飲而盡。恒一劑即平,劇者續服之,無有不瘥。 5、白 術:生用能益脾陰,潤腸通便。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0-60 克,則能益氣通便,常用于脾陰虧虛證及老年人脾虛便秘證。 6、薄 荷:小劑量可以用于疏肝解郁,量大就是清涼解毒的用藥。 在逍遙散中僅用3g,以疏達肝木。而在蒼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發 散風熱,清利頭目。 7、白 芍:6-30g。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功效。30-45g有利尿作 用,用于熱病后期,陰液耗損,小便不利等癥。白芍長于養血斂陰,雖 有利尿作用而不傷陰。用量若在30克以上,對大量吐血的確有較好的止 血效果。《岳美中醫話集》,大量治療腹痛也很好。芍藥甘草湯的芍藥 用量要大。 C 1、川 芎:引經少陽勝于柴胡,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 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頑固性頭痛時,宜重劑量:可 用至30-40克,配伍得當立竿見影。 歷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然頭痛一癥,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的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 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的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的調節作用。 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的雙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的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來自一位紹興的老中醫 《藥典》中規定黃芩的每日劑量為3-9克,川芎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單味黃芩治療淋、下血諸癥,黃芩的劑量為每日四兩,折合公制為5768克,顯然已大大超出黃芩權威規定劑量的上限,劑量一般為每日30-45克?!缎∑贩健分幸詥挝洞ㄜ褐委煁D人崩漏,每日劑量用至八兩,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顯是屬于超大劑量應用。 2、蟬 蛻:常用量為5-6g,治破傷風時需用25-30g。 3、柴 胡:仲景"大\小柴胡湯"每劑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約112克),一劑分三服,每服 約37克,我用柴胡湯每按此量用,沒見有什么不良反應前提條件是有柴胡證 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3-6g用于升舉陽氣,適用于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或中氣下陷之病證如補中益氣湯、升陷湯。若用量過大,會減弱人參、黃芪等的益氣功能,直接影響益氣升陽之效果。 9-18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暢、肝氣郁滯所致的胸脅脹痛等癥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若用量過大,則使肝氣疏泄太過,作用會適得其反,還會損傷陽氣和肝陰。 2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熱,臨床用于治療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發熱惡寒、周身疼痛等癥。如柴葛解肌湯、柴胡達原飲、小柴胡湯,用量過輕達不到退熱效果。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于其他藥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意在取其升舉清陽的功能。 郝萬山老師說:柴胡解熱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陽5克6克左右 柴胡之大量運用還可通大便及行月經。詳見章次公醫案。 4、蒼 耳子:少量則輕而上至顛頂,重用則通下走足膝。 本品性味苦辛而溫,能祛風化濕,一般多用于頭風鼻淵、風濕痹痛及瘡腫癬疥。常用量為9-15g,但增大其劑量,則能治療麻風及結核性膿胸,其治麻風的劑量,曾有分為每日120g一次煎服、每日360g二次分服、每日960g三次分服等三種,而其療效亦隨劑量之加大而提高,服后能使膿液減少、變稀,血沉率降低,連服3個月,瘡口即逐步愈合。如果只用常用量,是不會收效的。 5、蒼 術:普通用量可以清熱燥濕,大量則會使人出汗。 6、赤 芍:療急黃120克起。膽紅質代謝障礙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涼血 活 血,通腑利膽利尿,降門脈壓。 7、蟬 蛻:用量為5-6g,治破傷風時需用25-30g 8、穿 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 濕類疾病的妙藥。 根據《中華本草》謂其干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常用量也為15-30克。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的療效,其用量須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顯。 D 1、當 歸:功能補血活血,適用于血虛血瘀諸證,然而當歸在復方中,小劑量應用則 補血,大劑量應用則活血。 如當歸補血湯即由黃芪30g,當歸6g組成,后世在應用補血的總方四物湯時,當歸用量也不超過10g歸脾湯、八珍湯中,當歸的用量僅3g。而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療脫疽的四妙勇安湯,當歸的用量竟達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婦女產后瘀血內阻的惡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湯,當歸的用量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婦人胎前產后氣郁血瘀諸疾的佛手散,當歸用二至三兩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歸。 由此可見,當歸用于活血,劑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謂其氣味俱厚,行則有余,守則不足。故重用則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補血,劑量宜輕,3-9g即可。血虛者每致陰虛,陰虛則生虛熱,當歸氣味辛溫而主動,重用則每致動血,切不可重用,否則適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煩躁、失眠、頭暈更劇,甚則鼻衄。 2、丹 參:常量涼血活血,大劑量-失眠-上海-姜春華 3、代 赭石:9-18g有鎮胃降氣、止嘔止噫之功,適用于胃氣虛弱的嘔吐、嘔逆、呃 氣、胃脘滿實等。24-30g用于治療實證氣喘及肝陽上亢所致頭暈、目眩 等證。 本品苦寒,入肝、心經。其藥理作用為:鎮胃降氣,平肝熄風,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并有輕微收斂作用。 4、大 黃:1-5g有致瀉作用。其致瀉成分為葡萄糖甙元,番瀉葉甙A、C,主要為蒽醌 衍生物。3-6g可止瀉,9-15g可瀉下。 兩許-疔毒之毒熱甚盛者二兩-癲狂其脈實者-醫學衷中參西錄 治療肝炎,隨用藥量增加而各項指標復常時間縮短,認為30g可作為常規劑量。 排泄尿毒,可用30克。 大黃粉03g以下有止瀉作用。其機理為大黃鞣酸的收斂作用掩蓋了含量甚少的致瀉成分的作用。鞣質的D-兒茶精抑制大腸內細菌生成酶,阻斷吲哚類的產生而止瀉。 5、生 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則加至60-90g。 F 1、茯 苓:研究結果發現,在25g以下無明顯利尿作用,至少達30g才有利尿作用, 認為100g時利尿作用最強。滲頑水500克。 2、附 子:1枚-輕量-陽虛2-3枚-重量-祛風濕、止痛-《傷寒論》(一枚炮附子的重 量約12克。)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時有甘溫補脾腎之陽,溫補中下焦元陽之 氣,無辛燥熱之弊。 3、防 己: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則作用相反 汗防己小量則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減少 G 1、桂 枝:在桂枝湯中用9g,取其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則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 用。 在臨床處方開藥時,桂枝用到12g以下,可以用于治療上半身的疾病,例如感冒、上臂酸痛、頭痛等,而桂枝用到12g以上,藥效可以下行,主要治療下半身的疾病,例如下肢風寒濕痹證。 2、甘 草:量小有調理身體的作用,益氣補中,大量則會清熱敗毒,比如常吃的甘 草片。 3、枸 杞子:本品性味甘平,功專潤肺養肝,滋腎益氣,對于肝腎陰虧、虛勞不足最 為適合,一般用量為9-15g,但用量增至每日60g,則有止血之作用, 凡齒宣、鼻衄及皮下出血(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之久治不愈,癥情 頑纏者,服之均驗。每日用本品60g,水煎分服,連服3-5日可以獲 效。如用 量小于45g,效即不顯,這也反映了用量與作用的關系。 4、葛 根:降糖3兩無毒。 H 1、合 歡皮: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2、紅 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09-15g用于調養氣血。在溫補劑中加入少量紅花,用于治療產后血暈、頭暈、眼花氣冷等。12-15g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取其有破瘀通經之功。紅花小量養血和血,大量則活血化瘀。其藥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經,表現為興奮子宮、降壓、擴張血管。 《藥品化義》:“紅花,善通利經脈,為血中氣藥,能瀉而又能補,各有妙義。若多用三四錢,則過于辛溫,使血走散。 同蘇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經閉,佐歸、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氣刺痛,此其行導而活血也。 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氣,以助血海,大補血虛,此其調暢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經邪火,令血和調,此其滋養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義,豈淺鮮哉。” 紅花具有“量小則和血,量大則破血”的特點。故若用于月經不調、經脈痹阻等證,用量宜小,6-9克,如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 若用于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癥瘕積聚之證,用量宜大,10-15克,如復元活血湯、八厘散、解毒活血湯。 3、厚 樸:量小可以上行至胸部,量大藥就會向下走到腸子。 4、黃 芪:常用量為9-15g。 15g以下能升血壓,30g以上可降血壓,40克以上調節血壓的動態平衡。 氣虛難汗者用之可汗,表虛多汗者用之可止。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內明顯,30g以上就趨向抑制。 黃芪具有“量小則壅,量大則通”的特點。若補虛益損,用量一般為10-20克,如歸脾湯、圣愈湯、十全大補湯等。 若固表止汗,治療汗證,黃芪的用量為30克,如氣虛自汗的玉屏風散、陰虛盜汗的當歸六黃湯。 若升陽舉陷、固氣攝脫,治療中氣下陷、崩漏脫肛、臟器下垂,黃芪用量30-40克。若利水消腫,治療腹水、下肢水腫,黃芪用量為40-60克。如補中益氣湯治脾氣虛、脫肛、子宮下垂、久瀉久痢等氣虛下陷諸癥,舉元煎主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 若行滯通痹,治療中風偏枯,手足不遂,黃芪用量一般從30-60克開始,逐漸加大,如補陽還五湯。在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有曰: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克),佐以陳皮以防壅滯。 有氣虛癥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癥狀,則用生黃芪。 5、黃 連:本品性寒,味大苦,善于瀉火解毒,清熱燥濕,一般常用量為3-5g左右, 由于其性寒味苦,大量或久服,易于損胃,故常與溫藥并用,如配木香 之香連丸,配干姜之姜連散,配吳茱萸、白芍之戊己丸,配肉桂之交泰 丸等。 近年來忘年交仝小林教授,常用黃連治療糖尿病,取得突破性進展,值得參用。他說:『黃連最苦,然治療糖尿病這一甜病特效。我用黃連,通常劑量為每日30g,而治療糖尿病酮癥,一日最多達120g,降糖迅速。』通過回顧性分析顯示,有35%患者減少降糖西藥的用量,30%僅用中藥來維持穩定而理想的血糖水平,許多曾經胰島素用量很大的患者,甚至完全停用胰島素,這就為糖尿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茲附仝教授醫案供參考: 陳某,男,36歲。2010年7月9日入診。因血糖升高1個月就診?;颊?個月前因口渴明顯而查FBG20mmol/L,診斷為糖尿病,注射幾日胰島素后,因工作較忙未再繼續治療??滔掳Y見:口干口苦甚,飲水多,乏力明顯,汗出多,小溲頻數,舌紅、苔黃,脈滑數。查:FBG22.1mmol/L,2hPG34.99mmol/L。 西醫診斷:糖尿病。中醫診斷:消渴。中醫辨證:火毒熾盛,耗傷氣陰。 治法:清火益氣滋陰。 處方: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加減:黃連90g,干姜20g,黃芩30g,西洋參9g,知母60g,桑葉30g,懷山藥30g,山茱萸30g。 2010年7月13日二診:患者服藥4劑,口渴、乏力等癥狀明顯減輕,查FBG15mmol/L,2hPG21mmol/L,調整處方為:黃連90g,生石膏60g,知母60g,天花粉60g,西洋參9g,山茱萸30g,葛根30g,懷山藥30g,桑葉30g,大黃3g,生姜5片。 患者服藥10劑,口渴、口苦、乏力、汗多等癥狀緩解約80%,查FBG6~7mmol/L,2hPG9~11mmol/L,故調整處方為:黃連30g,黃芩30g,知母30g,天花粉30g,葛根30g,生姜5片,繼續調治血糖。 按:患者初診表現一派火毒熾熱、耗傷氣陰之象,并有愈演愈烈之勢,故亟需迅速控制火勢,打破火毒為病的惡性循環。此時常規用藥恐杯水車薪,必以大劑量苦寒清火之品直折火毒,方能控制火勢,故主以90g黃連瀉火解毒,直壓火勢,并以20g干姜顧護中陽,防止苦寒傷冒。 同時配合知母、桑葉、懷山藥等大量滋陰清熱益氣之藥,以迅速補救耗傷氣陰,防止其因火勢張而枯竭,配合黃連為標本兼治。二診已明顯收效,火勢得到控制,因而一鼓作氣,繼續以90g黃連,清除毒火余氛,至三診時火毒已完全控制,故中病即減,改黃連為30g調治。 討論 以上僅是舉例而已,類似者不勝枚舉。如用大劑量的防風解砒毒,桂枝治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木鱉子治癌,青木香治高血壓,魚腥草治大葉性肺炎,合歡皮治肺膿腫,大薊根治經閉,枳殼治脫肛,等等。但就本文所列述者而言,已充分說明中藥用量與作用的關系是非常密切重要的。 中藥用量的決定,是要從多方面來考慮,但要它發揮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療效時,就必須突破常用劑量,打破顧慮。正如孫臺石在《簡明醫彀》所說:“凡治法用藥有奇險駭俗者,要見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顧忌。” 劑量是方劑的核心、靈魂,處方是否有效,除了辨證明確,論治得當,劑量就是提高療效的關鍵。近賢冉雪峰說得好:“凡大病需用大藥(大劑量),藥用得當,力愈大功愈偉。”因此,中藥用量與作用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這也是使用中藥值得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面。 為什么增大劑量能加強或產生新的作用呢?這原因當然很多、很復雜。但總的一個方面,是否可以說是符合“量變質變”的法則呢?從這一法則的推演,可能會發現更多的藥理機制,發揮藥物的更大作用。 不過,加大劑量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在一定限度內確定,才能由合理的數量變化,引起良性的質量變化,否則缺少一定的條件,超過一定的限度,這種量變轉化的質變,就會由好事變為壞事。產生不良的作用或嚴重的后果。 例如檳榔用75~90g是起驅蟲作用的,但如再增大劑量,患者的機體適應能力將不堪忍受,而出現休克或嚴重的后果。 明·張景岳在其《景岳全書》中曾說:“治病用藥,本貴精專,尤宜勇敢……但用一味為君,二三味為佐使,大劑進之,多多益善。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賴其力,而料無害者,即放膽用之?!笔强梢宰鳛槲覀儏⒖嫉?。 增大劑量,不是盲目的、胡亂肯定的,而是根據古今文獻資料線索的引申,或是民間實踐經驗的事實,通過臨床實踐、系統觀察才提出的。例如用大量薺菜之治尿滯留,一方面民間流傳有此經驗,一方面現代藥理分析,證實它有直接興奮子宮、膀胱等平滑肌的作用,所以使用它治療尿滯留是合理可靠的。 又如夏枯草之治肝炎轉氨酶升高,是從它善于清泄肝膽濕熱、散郁結、補肝血之功能而推演,并經臨床實踐,才提出應用的。所以加大用量,不是憑空臆測,而是有線索依據,引申演繹,經過實踐觀察,方始確定和推廣的。 中藥加重用量,產生新的功能,發揮它更大的作用,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但在具體應用時,還必須辨證論治,因證選方,隨證加味,不能簡單草率。例如用益母草之治腎炎水腫,隨證加味,奏效始佳。這是使用中藥的一個關鍵,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將是最大的、原則性的錯誤。 最后還要說明一下的,就是增大藥物用量,使之發揮更大作用,要有選擇性、目的性地進行,不是所有藥物加大了劑量,都會加強和產生新的作用;同時,也不能因為增大劑量可以加強藥效,就忽視了小劑量的作用,形成濫用大劑量的偏向,既浪費藥材,增加患者的負擔,更對機體有損,這是必須防止的一個方面。 因為療效的高低與否,決定于藥證是否切合,所謂“藥貴中病”,合則奏效,小劑量亦能愈病。“輕可去實”“四兩撥千斤”,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戴復庵說:“二者之論(指太過、不及),唯中而已;過與不及,皆為偏廢”,是辨證的持平之論,值得深思。 本文摘自《國醫大師朱良春全集 · 臨證治驗卷》,作者/朱良春 4、厚 樸: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葉天士(我不知道少用與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 何) 5、槐 花:30g以上降壓。 J 1、決 明子:3-6g治療急性結膜炎、麥粒腫、角膜云翳、虹膜炎等 9-12g治療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潰瘍、急性腎炎、急性泌尿道感染 20-30g治療急性膽道感染、膽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壓等。 2、雞內金粉:3g,用于治療體虛遺精、遺尿等,尤其對肺結核之遺精有較好療效。 45-12g用于調理脾胃、消食祛積,尤其適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 納不佳、積滯脹悶,反胃嘔吐等。 15-18g有化堅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結石及膽石癥。 3、金 錢草:我們是治療結石類疾病的常用藥,可以起到化石、溶石、排石的作用, 我們在臨床多用三金排石湯,主要成分就是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 臨床效果是很不錯的,但是很多醫生反映,用了這個方子效果不是很 好,后來我們看了他開的處方,金錢草的用量都是30g以下。其實金錢 草用到30g 以下,僅僅會起到清熱利濕的作用,而用到60g以上,則會起到溶石、 排石的作用?,F在很多臨床醫生藥物用量這么少,怎么會起到作用呢。 4、薺 菜:用量一般均在10-15g。大劑量治尿潴留有著效,每日約取新鮮薺菜 250g,輕者減半,煎湯,每3-4小時服1次,連續服之,直至奏效為度, 孕婦忌服。 這是一味藥食兩用的野菜,莖葉多作蔬食,子、花入藥,其實全草都有醫療作用。甘溫無毒,諸家本草均謂其能利肝明目,益胃和中,調補五臟。其主要作用有二:一為止血,用于咯血、崩漏。二為止痢。 江西醫學院藥理教研組曾對其藥理作用作了實驗研究,認為薺菜煎劑與流浸膏均有直接興奮子宮等平滑肌及縮短動物凝血時間,降低血壓等作用。子、花入藥,其但民間單方用,也是加大劑量而發揮更大作用的結果。 尿潴留是熱性病,特別是腸炎、灰髓炎初步好轉后常常出現的一種后遺癥,導尿僅能一時緩和癥情,不一定解決問題。但本品服后卻能于6-24小時內恢復自動排尿,迅速痊愈。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它有直接興奮子宮等平滑肌的作用,當然屬于平滑肌組織的膀胱,必然也同時會得到興奮、收縮而排尿的效果。每日約取新鮮薺菜250g,輕者減半,煎湯,每3~4小時服1次,連續服之,直至奏效為度,孕婦忌服。 5、荊 芥:小量用10g以內就可以祛除邪氣,還能治療皮膚瘙癢。大劑量用20g-30g 可以發汗祛邪 6、桔 梗:治咽1兩安全。 K 1、苦 參:5-8g有利尿消腫作用,用治腎炎性水腫、肝硬化腹水、心臟性水腫等, 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療支氣管哮喘發作 10-15g治療細菌性痢疾、鉤端螺旋體病及各種皮膚病 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種原因所致的失眠癥。 L 1、人 參:常用量為5-10g,用于復脈固脫時可用至15-30g。 2、連 翹:常規劑量可清熱解毒,專門治療皮膚長瘡之類的疾病,大劑量的使用則會 促使發汗,藥性也隨之改為溫熱。 活血通絡,消腫散結止痛,用量30克。李杲先生說:“連翹散諸經血結氣聚。消腫。”張錫純先生也在活絡效靈丹后說:“痹疼加連翹”?!夺t學衷中參西錄》中說:“諸家皆未言其發汗,而以治外感風熱,用一至二兩,必能發汗,且發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綿長。曾治一少年風溫初得,俾單用連翹一兩煎湯服,徹底微汗,翌晨病若失?!?/p> 3、龍 膽草:小劑使用有開胃建胃之功,大劑則清肝膽濕熱效著 4、蘆 根:降溫120克無慮 5、萊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壓。 M 1、麻 黃:少用通陽消徵,多用發汗利水 用其升提之功,用量不少于9g。獨用劑量15-50g。 麻黃的用量一般是2-9g,小兒多用炙麻黃,也可與等量甘草同用,小兒用量不宜超過3g。冬季用量宜大,夏季用量宜小,素有鼻衄、高血壓者禁用 治療水腫時常比一般用量較大,可由9g漸加至15g,(個別的還有時逐漸用到20-25g,最多用至30g,生石膏相應增加到60-90g)這時要配用生石膏25g至45g(生石膏與麻黃之比約為3:1),以減少麻黃的發汗作用而達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麻黃以其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善達肌表,走經絡,散風邪,祛除寒毒,用量宜重。 若為風寒外感,用10-15克,常用的有麻黃湯、小青龍湯等。 若為風寒濕痹,用15-30克,入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附麻辛桂姜草湯,用量輕則效果不佳。 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隱匿于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者,用量宜輕,3-5克即可,如陽和湯。 老年男性,麻黃量大,有致癃閉之嫌,但此副作用,可用來治療兒童遺尿病,多配伍益智仁、芡實、金櫻子、蓮須等補腎制品。 頓止暴喘,30克分服。 注意:肺虛作喘、外感風熱、單臌脹、癰、癤等證,均不可用麻黃。 2、馬 兜鈴: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時可致嘔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壓下 降。 3、關 木通: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4、麥 芽:催乳、回乳有以下三個觀點:生麥芽通乳,“生”取其“生發”之意,量 在30g以下。炒麥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生、 炒麥芽均可單獨用于回乳,量60-120g。生麥芽、炒麥芽混用用于回乳, 量各為60g。 P 1、胖 大海:1-4枚,有開肺解表、清熱利咽之功,用于風火犯喉而致的聲音嘶啞。 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頭目風熱疾患,合并有大便熱結者。 Q 1、牽 牛子:少用可瀉下通便,祛除腸中積滯,多用則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積水。 2、羌 活:《本草匯言》:“羌活功能條達肢體,通暢血脈,攻徹邪氣,發散風寒 風濕。故瘍證以能排膿托毒,發潰生肌。目證以之治羞明隱澀,腫痛難 開。 風證以之治痿、痙、癲癇、麻痹厥逆。蓋其體輕而不重,氣清而不濁, 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頭,下行于足,遍達肢體,以清氣 分之邪也?!?/p> 故若用于風寒外感,10-15克,如九味羌活湯。若用于風濕痹癥,用量宜加重,15-30克,如除風濕羌活湯、羌活勝濕湯。 若用于瘍證以排膿托毒,發潰生肌,或用于脾虛濕陷證以升發脾胃清陽之氣,用量宜輕,僅以為向導而任佐使之藥,3-6克,如升陽益胃湯、羌活透肌湯。 R 1、肉 蓯蓉:6-12g,有補腎助陽、益精血之功。適用于陽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 無力等證。 15-18g有潤腸通便之功,用于腸燥津枯之大便秘結之證。本品助陽而不 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補陽又益陰的藥物。 2、人 參:強心,救急30克。人參的常用劑量是3-9克,當用于脫證時,其用量高達 30克以上。 S 1、升 麻:少用(6g以下)有清熱解毒之功。多用(10g以上)有升陽舉陷之效。 3-10g,有發表透疹、升陽舉陷之功。用于風熱頭痛、中氣下陷、斑疹不出等。 30g時,有報道治療面神經麻痹有較好的療效 《辨證錄》:“蓋升麻少用則氣升,多用則血升也”,升麻少量可以升舉陽氣,透表發疹。 若用于治療久瀉脫肛、子宮下垂、崩漏下血等氣虛下陷證及疹出不暢的風疹、麻疹等病,用量宜小,3-6克,如補中益氣湯、舉元煎、升陷湯、升麻葛根湯。 重量可以深入血分,而達涼血解毒的功效,如治療癰腫瘡毒,熱毒血痢等熱毒熾盛之證,用量宜重,可以用15克以上,如升麻鱉甲湯、麻黃升麻湯。 若用治療一般的陽明胃腸郁熱證,用量宜適中,10-12克,如清胃散、普濟消毒飲。 2、蘇 木: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3、赤 芍:膽紅質代謝障礙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涼血活血,通腑利 膽利尿,降門脈壓, 4、白 芍:6-30g。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功效。 30-45g有利尿作用,用于熱病后期,陰液耗損,小便不利等癥。白芍長于養血斂陰,雖有利尿作用而不傷陰。 用量若在30克以上,對大量吐血的確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岳美中醫話集》 大量治療腹痛也很好 芍藥甘草湯的芍藥用量要大。 5、桑 白皮:6-9g有退熱作用,10-12g有祛痰鎮咳之功,15g有利尿及輕瀉作用。 6、水 蛭:15g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 5-10g治療急性支氣管炎、高血壓所致頭暈 12-15g,治療腦溢血后遺癥、原因不明的癥瘕痞塊,本品破瘀血而不傷新血。 7、石 菖蒲:15-3g作藥引,有明目、開音之功。用于治療角膜潰瘍、聲音嘶啞等。 45-75g用于開竅。治療濕溫病之濕濁蒙蔽清竅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癥。 9-12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熱淋。 3g治療冠心病 6-10g治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及梅核氣(神經官能癥) 30g可治療中風后遺癥偏癱、慢性腸炎所致的久瀉。 8、山 楂:6g祛瘀力強9-12g溫通力強,用于治療慢性肝炎15-30g治療慢性膽囊 炎、萎縮性胃炎。 9、三 棱:常用劑量的上限為9克,但臨床上以該藥配合其他中藥主治各類晚期惡性 腫瘤病時,其每日用量達到45-75克,相當于權威規定劑量上限的5-8 倍。 10、熟 地:凡下焦虛損,大便滑瀉,服他藥不效者,單服熟地就可止瀉,然須日用 四, 五兩,煎濃湯服之亦不做悶,(熟地少用則作悶,多用轉不悶), 少用則不效。-醫學衷中參西錄 90-120克對糖尿病晚期尿液渾濁有特效。 11、山茱萸:常用量為5-10g,急救固脫時用至25-30g。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 參附搭配 12、桑 葉:常按照普通的劑量就是清熱發汗,而用量大了卻可以止汗。用到30克能 清熱止汗,如《重慶堂隨筆》:“桑葉,雖治盜汗,而風溫暑熱服之, 肺氣清肅,即能汗解。息內風而除頭痛,止風行腸胃之泄瀉,已肝熱妄 行之崩漏,胎前諸病,由于肝熱者尤為要藥。” 13、石 膏:清氣,一日可至600克,關鍵要識證。 14、生 地:涼營,極量800克。大劑量-類風濕-上海-姜春華 15、酸棗仁:安眠,最大180克。 16、沙 參:30g以上補氣,小劑量則可滑腸。 17、三 棱:為破血行氣之藥,常用劑量的上限為9克,但臨床上以該藥配合其他中藥 主治各類晚期惡性腫瘤病時,其每日用量達到45-75克,相當于權威規定 劑量上限的5-833倍。 T 1、土 茯苓:解毒240克,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W 1、五 味子:大劑量,約100-150克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癥有奇效。四川--劉禎吉 15-3g時,有斂肺鎮咳之功。用于治療肺虛咳嗽,如老年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 6-9g有滋補益腎之功,用于腎虛型咳嗽、遺精、滑精及久瀉久痢等。 12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復期轉氨酶過高 2、烏頭、附子:用至15克必須先煎4小時左右,用至30克必須先煎8小時左右,經過 蒸制的就不必煎這么久了,用時逐漸加大到30克為宜,得效后宜逐 漸減量,超過30克的超大劑量沒有經驗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 可以導致死亡的,烏頭止痛,8兩(240克)口麻欲吐,效毒兩刃。 X 1、希 簽草:6-9g,對慢性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較好療效。 9-15g用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兼有四肢麻木、腰膝無力、頭痛、頭暈 者,較為適宜。 2、玄 參:9-12g,有滋陰降火、清熱潤肺之功效??捎糜谥委熖摶鹕涎姿碌难?nbsp; 喉腫痛、牙痛,以及肺熱咳嗽等。 18-30g有祛虛熱,除煩躁之功、用于熱病傷陰、陰虛火盛出現的煩躁不 安者。 30-90g有軟堅散結的作用。用于治療瘰癘、脈管炎等。玄參苦甘而咸 寒,用于熱證有清熱滋陰、消炎解毒作用。虛熱實熱均可應用,但以滋陰 見長 3、小 薊:大劑量-降血壓-上海-姜春華 4、夏 枯 草:常用劑量上限是15克,而臨床以該藥治療病程較長的甲狀腺瘤時,用量 一般都超過30克。 本品性味辛苦而寒,善清肝火、散郁結。臨床配合養陰柔肝藥,治陰虛肝旺之高血壓,配軟堅消癭之品治瘰疬,效果令人滿意。但以大劑量治療肝炎,則是在前人實踐基礎上有所發展了。 以夏枯草煎或流浸膏(可酌加糖),每次服約含生藥30g,每日3次,開水沖服。對于肝炎而轉氨酶升高者,有頓挫調整之效。一般服5-7日,即能見效。因為轉氨酶升高時,象征肝炎病有所活動,而在中醫辨證上,則多屬肝熱郁結、濕熱壅滯之咎。夏枯草苦辛而性寒無毒,專入肝膽二經,能補厥陰肝家之血,又辛能散結,苦寒則能下泄以除濕熱,所以能收到滿意之效果。 5、茜 草:30g以上治口瘡。 6、細 辛:治療風寒表證的劑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過9克。而當用細辛治療各類 痛證時,用量常常超大,有時用至30克,甚至更大。顯然,當風寒表證時 用超大劑量的細辛,不僅于證無益,而且會引起不良反應。相反,如果要 發揮細辛的鎮痛作用,而用常用劑量,顯然是杯水車薪,于痛無濟。 Y 1、元 胡: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2、薏 苡仁:系藥食兩用中藥,其常用劑量的上限為30克,而臨床上有經驗的醫師用 該藥治療風濕、腰腿痛等病證時,該藥的用量達到45-90克。 3、洋 金花: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用量不超過15克,若用作麻 醉藥時可用到20克。 4、郁 金:3-10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變所致的肝區 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腎區痛、婦科血瘀痛經等。 10-15g有行氣利膽的作用,用于治療傳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 進膽 汁分泌和排泄,增進病人食欲。 30-60g有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療各種結石。本品入氣分以行氣解 郁,入血分以涼血破瘀,善治肝膽,善行下焦。 5、益 母草:本品辛苦微寒,主要作用是活血調經,因此一般多用于月經不調、產后 血脹及打撲內損瘀血等癥。雖然《神農本草經》曾提及『除水氣』的效 用,但后世應用者甚少,或認為『消水之功,并不顯著』,這是沒有掌 握其用量的緣故。 本品用作『調經活血』時,其用量一般為9-15g。倘作『利水消腫』之 用,則需量大,始能奏效。益母草之利尿作用,我在臨床觀察,每日用 30-45g 尚不見效,嗣加至60-90g,始奏明顯之效。嘗用治急性腎炎 之尿少、浮腫 之候,恒一劑知,二劑已。 處方:益母草60g,澤蘭葉20g,木槿花12g,甘草3g。 【隨證加味】風水型者加麻黃3-5g。實熱型者加大黃5-8g,生槐角15g。氣 血虛弱者加當歸10g,黃芪皮20g。此外,對于單腹脹(肝硬化腹水)或 其他水腫,均可用本品90g加入辨證論治方中,以增強利水消腫之作用。 6、魚 腥草:拌涼菜,薤白可當小菜。圓機活法組方,巧在識證準確,用足劑量,何慢 之有? 7、薏 米:30g以上治關節痛。 8、鴉 膽子:緩下15-3克,攻下5-9克 Z 1、枳 殼:量小可補充人體的氣血,大量就會用來破氣消除積食。 3-12g,有行氣寬中、除脹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調所致氣滯諸證。 15-30g可用于子宮脫垂,或久瀉脫肛等臟器下垂證。藥理研究證實,枳殼對胃腸、子宮有興奮作用,能使腸蠕動增強,子宮收縮。 2、炙 甘草:1-2g有調和藥性的作用,5-10g溫腎養心,30g以上有類似激素樣作用。 3、知 母:大劑量-控制血糖-上海-姜春華 4、枳 實:常用量為5-10g行氣開胸化痰,用治臟器下垂時可用至60-100g以升陽舉 陷。小劑量能使心臟興奮,大劑量使之抑制。 5、澤 瀉:治眩暈非30克不為功。 6-10g治療黃疸型肝炎、急性腸炎(暴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所致的多汗 15-20g,可治療乳汁不通、急慢性濕疹 25-30g,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高血壓、低血糖所致的眩暈等。 6、豬 苓:消浮腫120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