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身體的正常現象,可有些人的出汗不同于常人。你有沒有經常出現睡夢中出汗、手足心出汗多的現象?千萬不要小看了汗出異常,它們可能正在提醒你的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今天就為大家介紹7種常見的異常出汗現象,以及應對它們的治療辦法。
汗為心之液,汗液是由人體津液蒸化而成。形成汗液外泄的原因雖多,但總的是因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而引起的一種病證。根據臨床表現,一般分為自汗、盜汗、脫汗、戰汗、黃汗等。如時時汗出,活動更甚的為自汗;睡著后出汗,醒來即止為盜汗;大汗不止而汗出如油,肢冷,呼吸微弱為脫汗;急性發熱時,先有畏寒戰栗而后出汗的為戰汗;汗色發黃而染衣的為黃汗。另外,還有更年期汗出為腎虛及心神不寧引起種種的多汗證(現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本證應以辨證為主,分型治療。
(1)營衛不和型:患者常自汗出,汗出畏風,脈浮緩,苔薄白。治宜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水煎服。服后須喝熱米粥半碗,以助藥力,才能奏效。

圖:甘草
(2)衛表不固型:汗出,極易感冒,不耐風寒,身倦,脈虛,舌胖大苔白。治宜益氣固表,方用玉屏風散:黃芪、防風、白術,水煎服。
(3)熱蒸于內型:汗出如蒸,口渴喜冷飲,煩躁,面紅潮熱。治宜清里泄熱,方用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粳米(可用蘆根代)、甘草,水煎服。
(1)陰虛火旺型:睡著汗出,醒來即止,五心煩熱,或每天傍晚低熱(稱為潮熱),多夢不寐,或瘦倦,婦女多經閉。治宜養陰清熱,方用當歸六黃湯:當歸、生地、熟地、黃芩(炒)、黃連(炒)、黃柏(炒)、生黃芪,或加地骨皮,水煎服。
(2)心血(陰)不足型:睡后汗出,心慌氣短乏力。治宜養心補血。方用養心湯:柏子仁、當歸、酸棗仁、川芎、人參、生黃芪、炙甘草、遠志、茯苓、五味子、半夏、肉桂,或加浮小麥,水煎服。
脫汗為急病或重病,突然大汗不止或汗黏如油,萎靡無力,呼吸短促,四肢厥冷而病危。治宜益氣固脫,回陽救逆,方用參附湯:紅參、制附子,可加五味子、山茱萸,水煎服。

圖:五味子
戰汗為怕冷戰栗,高熱汗出,口渴煩躁。治宜扶正祛邪,方用生脈散合竹葉石膏湯加減:黨參、麥冬、五味子、生黃芪、竹葉、生石膏、炙甘草、浮小麥,水煎服。
黃汗為汗出色黃染衣,發熱煩躁,口中黏苦或口渴不欲飲,飲食差,脅痛,浮腫尿黃。治宜清利濕熱,方用茵陳五苓散加減:茵陳、澤瀉、豬苓、茯苓、白術、赤小豆、連翹,水煎服。
心神不寧多汗證多系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證候,較為難治。為此,本人經多年臨床反復研究,創擬了“止汗安神寧”,試用效果尚稱滿意。本方是由“甘麥大棗湯”“保元湯”“四物湯”“酸棗仁湯”加木靈芝、五味子等組合而成,主要作用是止汗安神,補益氣血,消除沉疴。
(1)止汗安神寧的運用
藥物:浮小麥、甘草、大棗、仙鶴草、知母、五味子、黃柏、黃芪、黨參、生地、當歸、白芍、炒棗仁、茯苓、木靈芝。用法:水煎服。主治:多汗,心慌,氣短無力,易驚多夢,甚至失眠,恐懼,憂慮,頭昏目眩,手足心、鼻或半邊頭、半邊身多汗。加減:驚悸不安加生龍牡;不欲食加焦三仙、扁豆(炒);惡心加白豆蔻;胃脹加蘇梗;血壓高去五味子加龍膽草。

圖:茯苓
治手足多汗癥方:浮小麥30g,桂枝10g,黑芝麻30g,大棗12枚,水煎服。吾時在乳山育黎公社遇一教師,患先天性手足多汗證25年,每到講課時,一支粉筆用至半截即汗濕透。用上方治之,服藥10劑汗即止,連服30劑基本痊愈。
劉某,男,52歲,農民,萊陽市大夼鄉人,1998年3月2日初診。
患多汗證1年余,經多處醫院檢查,未發現任何病變,故診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服中西藥物多種,治療1個多月未愈,特來就診。癥見時時陣汗,無寒熱表現,唯身體消瘦無力,經檢查無糖尿病及甲亢等病,伴見失眠,心悸,舌質淡胖,苔微黃,診為氣血虛熱,蒸液外溢。
治用安神止汗寧:黃芪30g,黨參30g,當歸10g,生地30g,白芍30g,五味子8g,炒棗仁30g,大棗20g,茯苓20g,木靈芝15g,知母12g,黃柏8g,仙鶴草50g,甘草6g,水煎服,連服20劑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