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中國人聚族而居,人口眾多,重視家風世澤,團結人心,形成良好的家族風氣。人們一方面強調繼承,向高賢大德學習,保持德行不墜。另一方面努力做好自己,成為新一代的典范。 《詩·周南·關雎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意思是:國君用風詩教化民眾,民眾用風詩諫勸國君,用富于文采的詩隱約地勸諫,說的人無罪,聽的人應引起足夠的警惕。這“風”,雖指的是“風詩”,但也可以看到一個國家國風的形成。具體到個人及家庭,以優良的風氣、高尚的德行影響教化家族和后輩,就形成了家風。以此嚴格自律,并加以歸納成文字,則是家訓。 “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這是曾國荃所寫的一幅楹聯,“忠厚傳家,率真處世”便是他家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之道。自古以來,百年氏族的傳承,不是靠財富,而是憑的德行。家風家訓不僅代表了各家族的生存智慧,也是各家繁衍壯大的真實寫照。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候讀書人的最高追求。修身和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先決條件。修身修什么?在古人看來,修身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幾乎囊括了一切倫理道德:孝敬、仁義、忠誠、友愛、善良、謙恭、勤奮、儉約、寬容、自省、忍耐,做一個有道君子,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怎樣來齊家?這就與自己家族中的教育與修養息息相關。家風與家訓,在教育子弟和家族和睦發達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訓作為家庭教育的特殊形式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之一。我們這里就來解讀一下歷代家訓中的幾個名篇典型。 修身乃人生之本,諸葛亮的《誡子書》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另一個《誡外甥書》說:“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民間傳說中著名的智慧人物。諸葛亮46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國家棟梁。諸葛亮二姐所生兒子叫龐渙,深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常年征戰,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誨兒輩。他寫給諸葛瞻和龐渙的兩封家書,被稱為《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這兩封家書可謂是兩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從中可以看出,他對兒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他們要有遠大志向,戒絕欲望,心態平和,珍惜光陰,重視學習。文章短小精悍,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百行以道德為首,修行貴持之以恒,唯淡泊能明志,寧靜可致遠。培養美好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子女的關鍵所在,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志向遠大,未必就能成為君子;胸無大志,則必定碌碌無為。人們最終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與他當初立定的志向大有關系。 古代人常講“耕讀傳家”,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一方面思想教育為先,就要讀書;另一方面,我們要勤儉持家,自力更生。勤儉乃治生之道,勤勞致富,是大家都能接受的道理。朱柏廬的《朱子家訓》中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我們應該留給子孫萬貫家財?還是清白家風?《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說:“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何為計深遠?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發展的“至大至久”的東西。培養子孫的心地、德產、能力、威信都是“至大至久”的東西,就和我們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素質”在本質上是一樣的。要為孩子的生存發展“授之以漁”,不能只“授之以魚”。 在為人處世、社交結友方面,首要內容是“處人”。處好人還是處惡人,明智的古人有一顆既不卑躬屈膝也不盛氣凌人的平常心,謙退忍讓能化解無窮的災禍。 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與瞑目而無見者也。” 《顏氏家訓》在訓誡子孫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方面,不少的見解至今仍有借鑒意義。如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歷代統治者對《顏氏家訓》非常推崇,甚至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被后世廣為征引,反復刊刻,雖歷經千余年而不佚,可見《顏氏家訓》影響之大。 在蒙學教育方面,李毓秀的《弟子規》匯集了中國至圣先賢的大智慧,堪稱是童蒙教育的典范讀本,也是子孫后代形成良好風氣的啟蒙教育法典,可謂是家訓中的基礎。全篇先為“總敘”,然后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弟子規》淺顯易懂,和轍押韻,朗朗上口,文風樸實,說理透徹,可謂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在我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清代后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規身范,不可偏廢。教導后人,勤勉為學。量入為出,精于安排。父慈祥,子仁孝,重情義,輕財利。奉公守法,禮貌待客,嚴于律己,寬于待人。明道理,做好人,這些為人處世的至理名言,是每個名家家訓的主旨,也是千古流傳的核心所在,是我們后世子孫恪守的為人之道。 家,是人們寄托身心的寧靜港灣。一個溫馨和美的家庭,需要孜孜不倦地營求,在任何瑣細的事情上都容不得有絲毫的馬虎。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讓我們從古代人的治家智慧之中,學習,借鑒,讓優良的家風代代傳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