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篇“勸退”文,引發對民辦招生的拷問 最近幾天,上海發生了一件震驚家長圈的事。 上海的TOP10民辦初中——上海民辦華二初級中學(簡稱“華二初中”),在報考之前,發布了一篇關于自身學校的招生推文。然而這篇推文卻是在赤裸裸地“勸退”學生和家長,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這篇招生推文名叫《到華二初中讀書,你真的想好了嗎?》,文章一開頭就直說了:因為搖號,我們不能選學生了,言下之意,請你自己掂量一下輕重,再決定要不要申請我們學校。 那么華二初中的標準是什么?文中講了華二現在的家長是多么給力,有法官、企業家、作家、IT精英等。又說華二春游秋游一直是迪士尼,每學期都要去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保利大劇院看演出,這些都是要錢的,還有一日五餐、好看的校服,國際大賽,海外游學,這些都是要錢的,“你一定要想清楚”。 就差點說:你階層不高、沒有背景就不要來華二初中拉低檔次了,沒錢就不要報名了。 這赤裸裸的勸退方式,多么刺激家長的自尊心,就像在不斷地對你靈魂拷問:你配么?你真的配么? 這篇推文發出來不到2小時,就被刪了,后來華二還專門發了一個道歉公告。嘉定區教育局也發表了相關的《意見》。 一篇“勸退”招生文,也令人看清了所謂的“名校”真面目。 華二初中的牛,離不開生源的牛,離不開家長階層的牛,如果沒有了這些,換成最普通的學生,最基層的家庭,還能不能維持牛校的光環?換誰心里都沒譜。 全面搖號時代,民辦學校慌了,想要有一點自主空間,卻又束手束腳。這是當下大多數牛校的真實寫照。 ![]() 02 新政下的自救:寶安民辦學校積分入學 今年,民辦學校小一、初一招生有重大變化,對于報名人數超過計劃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將啟用“搖號招生”。昨天,深圳市教育局正式發布了民辦搖號八項細則。(點擊瀏覽《重磅!深圳民辦學校招生搖號細則出爐》) 就在細則發布前兩天,5月7日,寶安區教育局發布了《寶安區2020年秋季義務教育新生入學指引》。蹊蹺的是,對于民辦學校的招生錄取辦法,這份指引中并未提到“搖號”招生,而是“參照公辦學校積分入學辦法錄取”。 ![]() 對于具體如何錄取,指引中還專門列了3種情況舉例說明: ![]() 國家、省、市的相關要求是怎樣的?以《深圳市教育局關于做好2020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為例,對民辦招生的相關內容如下: 2020年對面向全區招生且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的民辦學校,全部實行電腦隨機搖號錄取。辦學層次同時包括小學和初中的民辦學校,應首先通過直升或電腦隨機搖號方式招收本校自愿報讀初中的小學畢業生,剩余的招生計劃應公開報名,實行電腦隨機搖號錄取。 我們把以上3種情形, 分別對照深圳市的規定看看——
A學校計劃招150人,符合條件的報名有145人,直接全部錄取,這種情況符合國家、省、市的相關意見。
B學校計劃招150人,首先優先錄取本校就讀的六年級學生100人,符合規定。剩余80人爭50個名額,如果按照國家、省、市要求,應該對80人進行搖號錄取,但寶安區的做法是參照積分入學辦法錄取。
C學校計劃招150人,本校六年級有155人報名,這155人按照積分錄取,外校的25人沒有機會錄取。按照國家、省、市規定,本校155人應該進行搖號錄取。 通過比照發現,寶安區在民辦義務教育招生辦法上,和深圳市的要求有一些區別。目前,寶安區內的一些民辦學校已陸續發布招生簡章,其中提到的錄取辦法,依據的是寶安區教育局的這份指引,采用積分入學辦法錄取。 ![]() 再看深圳其他區,截至5月9日中午12時,深圳除羅湖外的9個區(新區),都已發布今年的學位申請指南,據師說君的初步翻閱,多數還未提及民辦學校具體的招生方式。部分有涉及民辦學校招生相關規定的,基本上和深圳市相關要求一致。 ![]() 南山區明確公民辦同步招生,民辦搖號錄取。 ![]() 龍華區明確了公民辦統一招生,但未說明民辦是否搖號錄取。 ![]() 龍崗區的錄取辦法有點語焉不詳,不知道此處是否包含公民辦,還是只針對公辦。 ![]() 03 民辦學校搖號招生,公不公平? 民辦學校招生,不用搖號改用積分入學,是因為什么?寶安區教育局在指引中并未說明原因。 在師說君看來,這是民辦學校的自救,也是除自主招生外的次優解。 前段時間,師說君寫過一篇《民辦學校搖號招生,是公平還是不公平?》,文章最后就提到:某種程度上講,公辦學校的積分入學制,也是一種競爭,只不過PK的維度不同而已。那么,參與劃片招生的民辦學校,是否也可考慮類似的積分制,而不是“一刀切”的搖號制呢? 結果,這一猜想真的得以驗證。 拋去合規性不說,“同步招生、隨機錄取”,意味著所有民辦小學、初中都不能“搶跑”——提前錄取掐尖,也不能通過任何方式選拔學生——只要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就要搖號,隨機錄取。也就是說,越受歡迎,報名人數越多的民校,錄取的偶然性越大,生源的多樣性也更大。這顯然是擇校的家長和學校本身都不愿看到的。 那么民辦學校如何自救?在自主招生時代,招生范圍越大越能搶到好生源,現在是搖號時代,不能掐尖了,通過積分入學縮小招生范圍,生源的整齊度反而越高。 但問題是,即便是家長、民辦學校甚至主管部門都樂于接受的一個結果,由于合規性原因,可能最終也不得不調整。 正如深圳市百仕達小學校長熊佑平的觀點,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義務階段的民辦學校(甚至一些公辦學校)通過考試或變相考試選擇生源,如果說這些招生行為違反了《義務教育法》的“免試”“就近”的規定,是沒有什么爭議的。對這些違規行為,依法查處,相信能得到廣大民辦學校的理解和支持。 但是,“《民辦教育促進法》授權的‘自主確定招生的范圍、標準和方式’和《義務教育法》‘免試’‘就近’并不沖突,遵守《義務教育法》‘免試’‘就近’的原則,并不一定要電腦隨機搖號錄取。”熊佑平說,民辦學校沒有自己的學區,按照審批地招生原則,審批地所有社區的適齡兒童,無論遠近都可以報名。在報名人數多于招生人數的情況下,實行“電腦隨機搖號錄取”,極有可能出現學校附近社區的孩子進不來,離學校很遠的社區的孩子卻被錄取的情況,這反而違反了《義務教育法》“就近”的原則。 在人們的既有認知中,“公辦保基本,民辦出特色”,既然是特色,又不能有任何的選拔,應該如何出?在搖號時代,這是給民辦學校的一個巨大考驗。 ![]() 作者:歐歐 編輯:林惜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