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想必大家都知道今天我們要一起分享的話題了吧~是的,就是紫砂圈的泥料傳說,天青泥和黑星砂。這兩款泥料可以說是很多玩壺人都魂牽夢縈的泥料,甚至很多玩壺人畢生都在追求這兩款泥料的紫砂壺。 天青泥 在古籍《宜興縣志》有記載:“土有青黃,用供摶埴。天青泥于諸泥為貴,制茗壺者特用之,黃泥供缸甕坯之。”簡單一句話,就說明了天青泥地精貴! 歷史上,天青泥出產自黃龍山的蠡墅礦區,也就是現如今我們經常聽到的“大水潭”。 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說:“天青泥,出蠡墅,陶之變黯肝色。”所以,天青泥燒成后一般來說呈暗肝色,但是會隨著窯溫的變化而色澤出現變化。下圖的這把楊鳳年的《風卷葵》作品就是天青泥作品中比較出名的一把,現被收藏在紫砂博物館內。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你去網上收羅天青泥,鋪天蓋地的“綠”壺展現在你面前,很多人都覺得既然叫天青泥,那必然是青色或者是綠色的,所以市場的“綠”壺一度來說非常熱門。可是偏偏天青泥說到底歸屬于紫泥類目,色澤在暗肝色游離,你覺得那些綠壺還靠譜嗎? 黑星砂 黑星砂也稱黑星土,有一段時間在紫砂市場上也是非常熱門。那么它到底是原礦泥料還是認為拼配而成呢?在早期,紫砂界確實存在著原礦的黑星土料,它的黏性佳,含鐵量高,燒成之后壺身會呈現很多密集的小黑點,這也是黑星土的顯著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