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跟著洪廣祥先生學習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和穩定期以外寒內飲、痰熱郁肺和氣陽虛弱、痰瘀伏肺為基本中醫證候。 其治法應突出溫散肺寒、宣肺泄熱、益氣溫陽、祛痰行瘀。 此法主要針對慢阻肺患者因外感風寒,肺失宣肅,而引發急性加重,為外寒內飲證的主要治法。小青龍湯為其代表方。 筆者常用劑量:生麻黃10g,桂枝10g,干姜10g,法半夏10g,白芍10g,北細辛3~5g,五味子10g。 痰壅喘急較甚者,可加葶藶子15g,青皮15g,牡荊子15g,功善瀉肺除壅,降逆平喘。 兼挾郁熱者,可加生石膏30g,黃芩10g,以清泄郁熱,其與小青龍湯為伍,可達溫清并用,既散肺寒,又清郁熱,是臨床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它對加重期以病毒感染為主,又有細菌感染趨勢者,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但應注意,在使用小青龍湯溫散肺寒時,如無明顯郁熱見證,不宜加用清泄肺熱藥,以免閉門留寇,斂邪遏肺,使肺氣更加郁閉,而加重喘滿癥狀。 此法主要針對急性加重期痰熱郁肺證的治法。 慢阻肺出現痰熱郁肺證,多因風寒之邪未能及時和徹底宣散,以致內陷化熱,也可稱為繼發感染。 另一方面,由于痰液黏稠,排痰不暢,或過用寒涼藥,使肺氣郁閉,而出現痰郁化熱。 臨床還可見到慢阻肺患者因宗氣不足,氣虛下陷,無力使痰液咯出,以致痰液留滯,郁而化熱。 宣肺泄熱為痰熱郁肺證的主要治法。宣肺是泄熱的基礎。肺得宣肅,痰熱易清;肺氣郁閉,則痰熱不易化解,痰液更加黏稠難出,從而使感染進一步加重。臨床把握好宣肺與泄熱的關系,才能發揮中醫藥的真正優勢。 宣肺泄熱的代表方為《金匱要略》治“肺脹”的越婢加半夏湯(麻黃、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棗),功能宣肺泄熱,降逆平喘。宣散泄熱是本方的立方宗旨。 常用劑量為生麻黃10g,生石膏30~50g,生姜10g,法半夏10g,生甘草10g,大棗6枚。 方中麻黃、石膏,辛涼配伍,辛能宣肺散邪,涼能清泄內熱;生姜、半夏散飲化痰以降逆;甘草、大棗安內攘外,以扶正祛邪。 這里要說明的是,石膏雖屬寒涼類藥,但與其他苦寒清熱藥不同,因石膏味辛甘性寒,辛能散,甘能養,寒能清。 臨床實踐證明,石膏為清解肺胃氣分實熱之要藥。邪在衛分即外感風熱表證亦不忌石膏;對肺衛邪盛高熱者,非但不忌,反為必用之品。 蓋其味辛能散,邪熱可由表外解。對此張錫純論述甚為透徹:“蓋諸藥之退熱,以寒勝熱也,而石膏之退熱,逐熱外出也……”,其與麻黃相配具有較強的宣肺泄熱作用。 麻黃與石膏用量比例,對療效有很大影響。 麻黃與石膏原方用量是1:2~3,大量的石膏,一則制麻黃的辛溫,使本方變為辛涼,二則功效專一,使本方專于清宣肺熱。 筆者臨床用量多掌握在1:3~5之間,若石膏用量過大,又會遏制麻黃辛溫宣散之力,反而導致邪熱郁閉,咳喘加重。石膏用量的多少,應視肺熱輕重而定,如熱重者石膏宜重用。 麻黃與甘草比例,也宜恰當,一般取等量為宜。因為甘草量大則牽制麻黃宣散之力,量小則恐麻黃宣散太過,都會直接影響療效。 臨床也發現,有些患者對麻黃很敏感,容易出現興奮現象而影響睡眠。解決辦法是適當加大生甘草用量以“甘以緩之”,可有效抑制麻黃興奮之性。 若痰熱癥狀較重,如痰黃黏稠,痰鳴喘息,躁煩便結者,加金蕎麥根30g,白毛夏枯草20g,黃芩10~15g,葶藶子20~30g,生大黃10g,以加強清化痰熱、瀉肺通腑作用。必要時可配合礞石滾痰丸。 熱傷氣津,口舌干燥,苔黃少津者,加麥門冬20~30g,玉竹10~15g,北沙參30g以養陰生津。 此法主要針對慢阻肺穩定期氣陽虛弱證而設的治法。 氣陽虛弱既是慢阻肺的病機重心,也是慢阻肺本虛的中心證候,它直接關系著病情的穩定和發展。因此益氣溫陽法的正確運用,對慢阻肺預期治療目標的實現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氣陽虛以元氣虛和宗氣虛為主。益氣溫陽我常選用補中益氣湯、補元湯(經驗方)、芪附湯加減:生黃芪30g,西黨參30g,炒白術10~15g,炙甘草10g,當歸10g,升麻10g,北柴胡10g,陳皮10g,山萸肉10~15g,鎖陽10~15g,熟附子10g。 陽虛較甚者,可酌情選用補骨脂、胡蘆巴;兼挾氣陰兩虛者,可配合生脈散或麥門冬湯以陰陽兩補。 由于慢阻肺病程長,癥狀遷延,又易反復,故應鼓勵患者樹立信心,堅持緩治,不可操之過急。 益氣溫陽法和益氣溫陽方藥,對慢阻肺穩定期患者體質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免疫調節和抗邪能力的加強,減少病情反復和急性加重,保護和改善肺功能等方面均有較好效果。 臨床發現,慢阻肺長年堅持治療者,尤其在穩定期階段重視持續治療者,療效更為顯著。 這里有必要指出,不少患者由于年邁體衰,出現急性加重時,虛象突出,虛實并見。 此時治療必須虛實兼顧,扶正與祛邪并舉,補中益氣湯與祛邪方藥結合應用,可明顯提高療效。也未見因補益而出現“斂邪”或“壅塞”之象,關鍵在于處理好扶正補益與祛邪瀉實、補益宗氣與調暢氣機的關系。 痰瘀伏肺,氣道壅塞為慢阻肺基本病機之一,因此祛痰行瘀是慢阻肺瀉實的主要治法。 痰瘀導致氣道阻塞,影響肺氣肅降,是引發喘息憋悶的重要原因,也是急性加重的病理基礎。 痰瘀為陰邪,非溫不化。因此用藥宜溫,切忌寒涼郁遏,出現痰瘀膠固,加重氣道壅塞。 筆者常選用千緡湯、苓桂術甘湯、桂枝茯苓丸加減。 藥用:小牙皂6g,法半夏10g,生姜10g,茯苓30g,桂枝10g,炒白術10g,炙甘草10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20g,青皮15g,陳皮10g,葶藶子15~30g。 若痰瘀化熱,出現痰黃稠黏,口渴便結,舌質紅暗,苔黃厚膩,脈滑數等痰熱瘀阻證候時,可改用清化痰熱、散瘀泄熱方藥。 藥用:金蕎麥根30g,黃芩10g,白毛夏枯草15g,生石膏30g,浙貝母10g,海蛤殼20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20g,生大黃10g,葶藶子20g,桔梗30g。 兼有表邪遏肺,喘滿癥狀較甚者,可合用麻杏甘石湯,以宣肺泄熱。待痰熱證候頓挫后,及時改用“溫化”方藥以圖緩治。 祛痰行瘀法為慢阻肺基本治法。無論在急性加重期還是穩定期均可配合其他治法綜合運用。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洪廣祥》,洪廣祥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7.4。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