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6 人,步入社會,是從入幼兒園開始的吧! 9月14日,是孫子正式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天。 前一天晚上,兒媳婦鄭重地對孫子說:“去幼兒園,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不在身邊,你和老師、小朋友們在一起,你知道嗎?”孫子明確地回答:“我知道!” 14日早上6點多,兒子和兒媳婦就上班走了。我和妻子吃早點——三年八個多月了,這還是第一次不用給孫子做飯、喂飯。 孫子是真的不想起床啊,每叫他一聲都回一句“讓我再睡會兒”。可從今往后就不比以前了,被時間這個無情的夾板給套上了——這大概是人步入社會的第一個顯著特征吧!不論是“到紅領巾公園玩沙子”還是“到朝陽公園看電風扇”、“到藍色港灣看噴泉”,他都說同一句話,當說到“今天是去幼兒園”,他一下子坐起來了! 我們7:20出門,坐上自家車是7:28,十幾分鐘的路程,進入幼兒園所在的小區找到地方停車,下雨了!我拉著孫子的手向幼兒園走,孫子邊走邊使勁唱著歡快的曲子,妻子跑回車取來孫子的帽子就給我們拍視頻。雨越下越大,我又跑回車拿來雨傘。因為下雨,還沒到規定的入園時間就讓入園了,妻子拉著孫子、帶著孫子的包(帶兩套衣服、鞋等)和體溫檢測等表格向里走,我看到有兩個家長一塊兒進的就也掃了健康碼追了上去。到教室門口,正看到妻子在交給老師表格、包,老師拉過孫子說著什么,孫子回頭望著奶奶走進教室。 這一刻,就是孫子步入社會的開始——進入了完全陌生的環境、完全陌生的生活方式,親人不在身邊、要結識新的各種人。人,對不得不面對的完全陌生的東西,有兩種很強烈的情感:1、恐懼。2、盼望。而且往往是恐懼大于盼望,因而產生心里的不安。看到孫子向班里走回頭望的表情和眼神,一種強烈的心疼感一下子涌上了我的心頭,我真想替他向班里走讓他回到奶奶身邊。可是不行啊,他的小椅子我坐不了,他的小床也裝不下我,再說哪個老師愿意帶我這個老頭子啊!一下子讓我想起,同樣的情感以前也曾有過一次:那是我的一個外甥女結婚,吃過飯后我們一大幫娘家親人要回家了,外甥女和一大幫婆家人送我們,說聲再見我們要上車,看到我們走了外甥女身旁全是陌生人,我內心一下子產生了這種難受和不舍——外甥女要生活在全是陌生的人中間了!上車后我安慰自己:她是留在了婆家,那兒才是她走入成人生活開始的地方啊!如今孫子也必須自己走向班里,這是他步入社會的第一步。 離開幼兒園,在家群里看到親家母在著急地詢問情況。我讓妻子自己開車回家,我留下來在幼兒園旁等會兒,萬一電話找我們,我會第一時間出現在孫子面前。我把幼兒園周圍的環境仔細地考察一遍,看能否讓車開得離幼兒園更近些。我站在孫子班教室旁的圍墻外,豎著耳朵使勁聽班里的聲音:有個女孩在哭,哭得很厲害;有個男孩在哭,不是孫子的聲音。一位小區志愿者(帶著紅袖標的老太太)跟我說:“第一天送孫子上幼兒園吧?剛才有一對兒年輕人也是站在這里聽了一會兒。總得有個過程,過兩天就好了。”我說:“我孫子不認生。”她說:“那就好。”說著,我聽到了老師在讓孩子們漱口,聽到了老師在點名,又聽到老師平靜地說:“李伯犀,你坐這兒。”一下子我放心了,坐公交回家! 上車前我給妻子打電話說聽到的情況,妻子很高興,并告訴我一件不好的事:今天我們的車限號。我說:“限號也得開呀!”坐公交時間是無法保證的。 下公交走到自家小區旁,發現因新冠疫情一直封閉著的小區西門打開了,這下近多了! 孫子不在身邊,妻子放心大膽地忙起來:使勁擦地,收拾孫子的鞋,給孫子刷鞋,還提出要去買膠水粘孫子的底和幫裂開的鞋……三年八個多月了,終于有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了!妻子說:“今天晚上吃餃子。” 說是可以自由支配時間,其實大腦里轉悠的全是孫子:看著表想:“孫子開始吃飯了吧!”看著表想:“孫子是不是要上床午睡了?”看著表想:“孫子這個時候在做什么?”…… 兩個人吃飯好不習慣。飯后妻子去買了包餃子的菜和粘鞋的膠水。妻子摘菜、洗菜、和面,我用膠水粘鞋、切餡。妻子收到新結識的孫子同班小朋友的媽媽發來的微信,說她的孩子哭鬧太厲害老師讓接回家了。 我們也不放心了,提前一個多小時就來到幼兒園外。妻子說:“一個孩子哭了,別的孩子也會跟著哭。”我說:“孫子不會的,他有個人主見,有分析能力,不會隨大流。”望著幼兒園的院墻,再望望幼兒園旁的住宅樓,我說:“咱要認識這里的一家住戶就好了,可以從他家窗戶看到幼兒園里邊。”妻子說:“可以從樓梯的窗戶看。”太對了,還是妻子聰明!我們急忙進樓上樓梯,見一對老年夫婦正在隔著窗戶向幼兒園院子里看。 我們也看,我們看到了孫子,正在大滑梯旁排隊,孫子排第一個!妻子興奮得不得了,慌忙拿出手機拍照。我興奮得不得了,又上一層用手機拍視頻:孫子帶頭向前走,小朋友們站到了一堆兒,重新整隊進教室,孫子走在最后還伸出雙手輕推前邊的小女孩讓跟上隊伍,進入教室了!“孫子第一天上幼兒園偷拍到的視頻和照片,太珍貴了,提前一個多小時真的沒有白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出來,看到妻子也面帶著得意的笑容。 幼兒園門外早已堆滿了前來接孩子的家長。4:30過了,幼兒園大門打開,保安在維持秩序,老師們出現在大門口。先是大二班接,再是中二班接,最后是小班的銀河班、星空班接。妻子排在星空班家長的第一個,我站在大門口擠擠擦擦地人群中舉著手機,孫子出現在鏡頭里——面部沒有任何表情、充滿疑惑的樣子。妻子跑上去一下子抱起孫子,孫子還是一動不動面部充滿著疑惑,我忙跑過去接過孫子,孫子才露出了笑容,說了一句:“幼兒園好。”妻子對孫子剛才的表情很擔心,我說:“第一次接他,他還不知道要干什么呢!” 把孫子放下,我們問他:“剛才吃的什么飯?”孫子回答:“菜湯,還有饅頭。”一位老師走過來對我們說:“他手腕子處癢,自己給撓破了,我們給上了藥。”又一位老師過來跟我們說:“他是不是有點兒挑食啊,油菜他只吃了一點兒。”一位老師在大聲地跟眾人說:“就是不哭不鬧的,第一次上幼兒園心里也很壓抑,回家別給吃大魚大肉,別吃太多,就吃點兒水果、酸奶就行,餓著點兒不容易生病。” 兒媳婦提前下班幾十公里趕了過來,孫子一下子撲入她懷里那個親啊! 在兒媳婦的車上,我們又問他吃了什么,他還是回答“菜湯,還有饅頭。”問他吃飯是自己吃的嗎,他回答:“是自己吃的。”問他吃水果了沒有,他回答:“吃了。還吃了餅干呢!”問他睡覺了沒有,他回答:“睡了。就躺在床上,蓋著被子,睜著眼睛,不許說話。”兒媳婦對孫子說:“要連著去5天幼兒園呢,你知道嗎?”孫子收斂了興奮小聲說:“5天有點兒長吧!” 一進家孫子就與姥姥姥爺視頻聊天,“有人哭嗎?”“有啊,好多人哭呢!”“你為什么不哭啊?”“幼兒園好啊!” 看著孫子那高興、自得的樣子,我想起了當初在美吉姆:說什么也不愿上歡動課,我帶著上過一次,就是不與大家坐一塊兒,只愛自己玩;上音樂課開始也不愿意,不進教室,拉進去就跑出來,我讓妻子給抱進去就使勁哭,妻子心疼就想出來,我抱住妻子不讓出門,上課了也是大家坐一圈唱歌他在室內到處跑;上藝術課能坐下來做手工,可說什么也不與大家拍合影。今天,能自己走進幼兒園教室,能與小朋友們整齊地排隊,還知道提示前邊的小朋友跟上隊伍,真的太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我把這個想法跟妻子講,妻子說:“大了,懂事兒了。” 我和妻子包餃子,兒媳婦給孫子頒發獎狀:“李伯犀小朋友:在幼兒園的第一天,表現非常棒呦。恭喜你成為一名獨立勇敢的小朋友!愛你的爸爸媽媽2020年9月14日”,又拿出小蛋糕,插上蠟燭,讓孫子唱歌,孫子就站在椅子上拍著手高聲唱起了《祝你生日快樂》。 孫子吃了蛋糕上的奶油,又吃了6個餃子,自己又拿起餅干桶掏著吃起來,就好像在幼兒園沒吃飯似的。 兒媳婦問孫子:“你最喜歡幼兒園的什么?”孫子回答:“滑梯。”兒媳婦再問:“你最不喜歡幼兒園什么?”孫子回答:“睡覺。”兩次回答都是不加任何思索的隨口答出,細想來真是太客觀太準確了——玩滑梯多么的自由自在,睡覺可是不想睡被逼著躺在床上的。 妻子忙完看到獎狀,唱著頒獎曲再次遞給孫子,孫子仍然好興奮,讓妻子一遍遍唱一次次遞給他。 15日,兒子和兒媳婦上班走了,我們也吃完了早點。7點開始叫孫子起床,沒想到他就是不起,說什么都回答一句話“不去幼兒園”。左勸右勸,想著辦法地叫他,他來了一句“讓爺爺去幼兒園吧!”我們說:“書包上、衣服上,寫的都是李伯犀,爺爺不能去,要爺爺去就得換名字。”孫子說:“爺爺就叫李伯犀,我是媽媽,我讓爺爺去幼兒園!”我們說去找小朋友、說休息日帶他去公園、說媽媽還給頒獎、說可以帶上一塊糖……他只說一句話“讓爺爺去幼兒園”。我們只好說:“好,讓爺爺去幼兒園,你送爺爺去!”才給他換好衣服出了家門。可在車上還是不停地重復這句話,下車了我抱著他還抹著眼淚一再說著這句話,到了教室門口我真怕美吉姆進教室那一幕再次發生,沒想到見了老師看見了有小朋友在玩玩具,他不抹眼淚了也不說了,默不作聲地就走進去了!妻子還是不放心,想在窗前看一會兒,被保安給催出了大門。 按商量好的,妻子開車回家,我乘公交回燕郊看浪浪。換車時雨下得很大,風也很大,打開的傘上車時收不回來,濕淋淋地占用兩個座位。與上下班的人群逆行就是好,車上人少、路上車少,很快就到了燕郊的家。 寫兩天的日記,在手機上看到,妻子說孫子新認識的那個小朋友又是又哭又鬧被她媽接回家了。12點多,妻子又來了語音聊天,她不放心孫子又跑到幼兒園墻外,說班里哭得稀里嘩啦的,一再問我聽見了沒有。 我也坐不住了,忙熱了飯吃,收了晾了兩天的毛巾被、衣服,給烏龜換水、喂吃的,給浪浪收拾側盆加糧食,出門登車,3:05就到了幼兒園圍墻下。我仔細聽著班里的聲音,沒有哭聲,有說話的聲音但很和諧。我把這些微信告訴妻子,妻子又在家群里說了,讓大家放心。我兩次上旁邊的居民樓,第二次看到他們到操場上活動(滑梯上還積著水不能玩吧),我拍了四段視頻:孫子走在隊伍中從教室出來,孫子有時跳一下有時伸開雙臂,但都不離開隊伍;全班圍成一個圈,孫子跟大家一塊兒蹲下,還把雙手背到身后;圍著操場上的色標走一圈,孫子不時跳一下;孫子在隊伍中規規矩矩地回到班里。我馬上給發到家群里,并附一句“回屋吃飯了!”又站到圍墻外仔細聽,聽到了一個女孩的哭聲。 積極的家長不止我一個,也有3:30就來站在幼兒園門口看手機的,過了4:00就都陸陸續續地來了。4:35幼兒園大門打開了,還是大二、中二、銀河、星空的順序,妻子還是排在星空班第一個。看到孫子了,表情和昨天大不一樣,和一個小朋友拉著手,臉上帶著輕松的微笑。老師第一個叫他,他笑著跑出來,妻子又抱起他,他笑得更加燦爛。 妻子在我發的視頻中發現孫子換褲子了,老師說他把屎拉褲子里了。這可是我孫子從來沒有過的事情啊,從不用紙尿褲開始,孫子就知道要拉屎讓把著或蹲盆兒,可能是對幼兒園的廁所蹲坑發憷,因為從來也沒有用過,前幾天在紅領巾公園他要拉屎,我帶他進廁所見到蹲坑就說什么也不拉非要回家拉去。還有一條褲子也換下來了,孫子說吃飯時灑上菜湯了。 在車站等車,有好幾個同幼兒園的小朋友在等車。一個中班的小男孩,家長說當初哭了三個月,哭了、生病、隔幾天再去又哭、又生病。在車上,一個同班的小朋友,肚子吃得鼓鼓的。 孫子在車站就興奮,車上也話多,到家了還是興奮。妻子給切好了桃子,我喂他,他吃的特快,一個勁張開嘴向我要。不讓他吃了,他又拿來餅干吃起來。妻子把他愛吃的筍和下午煮好的山藥粥拿來,我喂他(一是我覺得喂他是一種享受,已經兩天沒喂他有點兒想了;二是為了保護衣服,剛換上的別再弄臟了,妻子正在給他洗好幾件今天穿過的衣服),他還是吃的特別快,把粥和筍全吃光了。然后又自己拿過桃子吃起來。要說他在幼兒園吃得少,回到家就又拉屎,拉得還挺多,我猜他是由于回家了興奮才食欲大增。 兒子和兒媳婦下班回來了,問孫子在幼兒園哭沒哭,孫子回答:“沒有。”兒媳婦問我:“這兩天孫子不在身邊是不是有點兒失落?”我回答:“挺好。”妻子幫我說:“他今天回了一次燕郊,很早就去幼兒園了。”是啊,三年八個多月了,我幾乎一直陪在孫子身邊,只在親家、親家母和孫子小姨抽空來時我才可以離開,兒媳婦休息時妻子才可以離開。妻子是負責孫子的吃喝拉撒、買菜做飯、洗澡洗衣服打掃衛生,我是負責陪著玩。孫子特小時我是“哄睡神器”,大一點兒推著童車去公園,再大一點兒拉著手去公園,后來是跟在他后邊喊著“別跑”去公園。兒媳婦幾次說我:“孫子小時盼著能帶出去,推車帶出去了又盼拉著手帶出去,拉著手帶出去了又盼看著他跑帶出去。”這到了看著他跑一塊兒出去玩了,他進幼兒園了,不跟我玩了——孫子步入社會了! 快睡覺了,孫子一天中第三次拉屎。坐在盆上看著墻上兒子和兒媳婦的結婚照,跟我說:“那是爸爸媽媽的照片。”我故意逗他:“你在哪里呢?”他說:“我在給爸爸媽媽拍照呢。”我問:“怎么看不見你呀?”他說:“我是站在爸爸媽媽的前邊。”我問:“你是用什么拍的呀?”他說:“用媽媽的手機。”我譴責他:“編,你編,你真能編故事!你再編一個!”他說:“那我給你再編一個呼啦圈的故事吧。(低頭想一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住著一個大和尚一個小和尚,大和尚給小和尚講呼啦圈的故事。編完了!”我的天哪,這也太能編了! 今天親家母來,我又回燕郊。坐在815快車上,我回想這兩天孫子去幼兒園的事,想寫一篇文章。我想到:孫子很小的時候做測試,就說他個性強。在美吉姆的表現正說明了這一點,不愿意和別人做同樣的事,不愿意受到約束,喜歡自己做自己的事,我行我素,獨往獨來。可社會是由大人主導的,進入社會就是進入了集體,就要懂得服從,就會抹去很多孩子的個性。孫子是個天才,愛自己創造性地搭積木玩玩具,愛音樂聽見了就能跟著唱,如今會唱很多老歌,如《東方紅》、《國歌》、《打靶歸來》、《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我是一個兵》以及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電影插曲《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北京小調《探清水河》,但大人主導的社會,將來會不會把他的天才埋沒?想起孫子在幼兒園隊伍中那懂事規矩的樣子,真是既高興——高興他大了、懂事了;又擔心——擔心他被埋沒了天才、抹去了個性。我知道,人類社會是靠集體和服從來保持穩定,但也要靠天才和個性來促進發展。在個性和集體、天才和服從的問題上怎樣才能做得更好,既保留自己的個性又不脫離集體,既發揮自己的天才又能服從于社會,是每一個剛步入社會的人,甚至是每一個社會人終身都要面對、都要很好解決的大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