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部分人沒上大學,出社會早,自然結婚也早,20出頭就成家了, 成家后,緊接著就是生孩子,所以,很多人在40多歲時,孩子就長大成人了, 這時,父母就開始對孩子說, “我們這輩子把你撫養大,已經很不容易了,現在我們老了,也幫不了什么,一切就靠你們自己,我們能把自己的身體管好,就是對你們最大的幫助了。” 真的,大家可以去村里面觀察觀察,一大堆40多歲、50多歲的婦女,這輩子就不打算做什么了, 這些人也沒退休工資,就在家里弄點田土,平日里跟周邊的鄰居閑扯幾句,一天一天的日子就這樣打發了, 他們沒有什么收入,也沒有多少存款,但是,你一點都看不出他的擔心和焦慮, 他們心中就一個信念,那就是生到了兒子,自己的下半輩子,由兒子負責。 如果我們冷血一點,按投入產出比算的話,這倒是一筆好買賣, 按他們的教育方式,孩子能上大學的概率很低,大多十六七歲就出去打工了, 孩子還小,打工的錢放哪呢?自然是寄回家用, 等孩子結了婚生了孩子,他們更是可以帶帶孩子,開始步入老年生活, 也就是說,他們只要付出十幾年的撫養,就能獲得幾十年的贍養,多劃算啊。 與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線城市的父母,對孩子付出的成本,金額大得離譜, 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已然是幾百萬砸了下去, 孩子畢業后,更是買車買房,打好物質基礎。 越是窮困的家庭,說好聽點,越是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 說難聽點,就是把改善家庭生活條件這個大難題,都扔給孩子, 而越是富有的家庭,反而越懂得鋪墊的重要性, 白手起家的人,有,但這種難度,一般人很難做到, 對于普通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為孩子做好鋪墊,打好臺階, 自己做好一層,再把孩子托一把,讓他多上幾層, 這樣幾代下來,整個家族才能擺脫窮困,有一絲進步。 小鎮上的人,還有一個誤解,就是認為只要孩子考上了大學,畢業后找份高薪的工作,家族就可以慢慢富起來了, 而現實是怎樣的呢? 除了那種頂級能力的人,大部分的畢業生,就只能找一份符合當地生活水平的工資, 在大城市,工資高點,但房價高得嚇人, 在小城市,房子倒是便宜了不少,但工資也低得可憐, 更有甚者,家里唯有的一點錢,還拿去鄉下蓋房子,美其名曰,以后養老的時候可以住, 簡直不可理喻,現在都沒地方住,一家老小還要租房,居然就想到了幾十年后的養老住所? 90年代的時候,如果家里出了名大學生,那可能是對家族有大影響,有可能拉得動所有人, 但現在2020年了,有學歷的人,雖然不是太多,但真的是大街上一抓一大把, 哪里有還稀缺性? 寒窗苦讀十年,拿個好文憑,只能給你一塊城市的敲門磚, 敲進去以后,你仍然一無所有。 為人父母的,一定要意識到這一點, 不是把孩子拉扯大了,考完大學就沒自己什么事了, 如果你這一代就是窮人,別指望靠你的孩子就能把你拉一把, 他能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就已經是付出全力了, 越窮,我們越要有斗勁,不要想什么退休, 錢夠了就退,錢不夠,那就抄起本領,和孩子一起,繼續把家經營好。 有人會說,那誰誰誰,父母還不是農民,靠自己做生意,現在還不是千萬富翁了? 有沒有這樣的人呢?當然有,那這種難度,你做得到嗎?你的孩子做得了嗎? 要變富,首先要做的事,就要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什么買彩票中個幾千萬啊,什么炒骨買中了賺個幾百萬啊, 這些念頭趁早打消,每天做著這樣的美夢,還怎么干實事? 事實上,整個家族要變富,按常規路線,需要三代人: 第一代: 出生貧窮,但自強不息,不管通過何種途徑,也要為子女鋪好路, 比如上海打工的保潔阿姨,耗盡畢身心血,只為孩子讀大學,付首付,解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道難關。 第二代: 在父母的幫助下,畢業后找份相對工資較高的工作,五年內職場升職,家族慢慢步入小康, 重視孩子的教育,注意積累財富,孩子的起點跟自己當年相比,高了不止一點點。 第三代: 在前兩代人的托舉下,終于能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起步, 父母在他身上,花了重金在教育上,更是將職場、社會閱歷傳授給他,為他的人生指路, 孩子不用像父母一樣,房子車子都從0開始, 只要這個孩子繼續努力,家族終會慢慢富起來。 有一個諺語,叫“富不過三代“, 不過,在我看來,這不過是窮人編出來的安慰自己的話, 事實上,財富可以積累,可以延續,而且越有錢的人,越是注重子女的教育, 反而窮的人,往往窮的穩定,一代窮,代代窮的事,層出不窮, 變富,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某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事, 它需要每一代人,都布好自己的那一層臺階,目的就是讓后代站得更高,跳得更遠, 那些指望子女變富從而拉自己一把的人,為什么不想想, 自己都沒從父母那一輩的貧窮擺脫出來,子女為什么就可以呢?難道有天生神力? 所以,別偷懶了,從自己這一代開始,就要努力奮斗,憧憬未來,為自己的晚年,為子女的未來,鋪好一條慢慢變富的路。 |
|
來自: 健康福祿壽 > 《《瘍醫大全》顧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