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總算落幕,然而電影市場的寒冬依舊令人瑟瑟發抖。 根據貓眼票房數據,今年十月單月共產出36.44億元的票房,環比上個月31.01億元的票房雖略有小幅增長,但與歷史同期相比卻創下近四年新低。 其中國慶檔三巨頭成為單月票房的最大帶動者,三部影片合計22億的票房,占比整個市場60%以上。單部影片上,憑借過硬口碑在國慶檔逆襲的《無雙》成為最大贏家,11億多的票房占比整個市場的32%;《影》和《李茶的姑媽》兩部影片則分別以過5億和近5億的票房位居單月票房亞軍和季軍。 總體來看,整個十月影片爆款不足,國慶檔之后上映的影片又明顯的后勁不足,直接帶來整個十月蕭條的局面。 國慶檔開局不順,喜劇未成爆款拖垮整個檔期 今年十月我國電影市場共交出36.44億元的票房,這一成績在今年單月票房的表現上,僅僅略高于6月的35.77億元以及9月的31.01億元,在全年單月票房上近乎墊底。 而在扣除電商平臺服務費后,今年十月票房只有33.61億元,如果與去年同期相比,票房更是縮水近15億,同比下滑達到30.5%。 (2015-2018年10月票房) 其實整個大盤的頹勢早在國慶檔就已經顯露,在全年最重要的一大檔期里,今年國慶檔票房產出17.6億元(去掉電商服務費),這個成績在近四年也只是比前年略好一些,同比去年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 (2015—2018國慶檔票房) 雖然票房上不達預期,但值得肯定的這個月前后上映的影片整體上口碑都過硬,尤其是《無雙》、《影》、《找到你》三部國產影片在不同類型和題材的票房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也改變了以往國產電影市場類型單一的特點。 只是由于目前這些類型受眾畢竟有限,這類影片很難像喜劇影片那樣能夠帶火電影市場,掀起全民觀影或是吸引大量觀眾二刷甚至三刷影片的局面,這也直接導致市場一直不溫不火,未能被引爆。而在十月后半程,多個工作日的票房已經維持在三四千萬元之間,整個市場一蹶不振,再未有大的起色。 正是由于喜劇影片在十月的集體啞火,市場井噴的希望才落了空,尤其是被給予重任的影片《李茶的姑媽》口碑撲街,直接拖垮了整個大盤的表現。 喜劇匱乏或成常態,類型多元化漸成趨勢 以往的國慶檔多是爆款喜劇電影成就,而一旦喜劇成色不足又會拖垮市場,這已透露著國產電影市場對于喜劇這一類型的剛需,只是這種模式本身存在著巨大的弊端,將讓所有重寶押在喜劇類型上,在擠壓其它類型影片生存空間的同時,更不利于整個市場多個類型的百花齊放。 國內觀眾對于喜劇電影一直都有著特別的偏愛。在馮小剛和周星馳的電影屢次獲得當年票房冠軍之后,徐崢、寧浩等人紛紛扛起喜劇大旗,將國產喜劇引入新的時代。 2014年國慶檔,寧浩的《心花路放》取得高票房的同時也成就了也將國慶檔變成全年炙手可熱的檔期之一;之后幾年開心麻花的喜劇電影兩次在國慶檔爆發,也成就了自己的票房神話。然而輝煌過后難免失落,開心麻花的最新喜劇《李茶的姑媽》的市場折戟也向外界透露著喜劇電影的成功依舊是個別的,很難形成規模。 而隨著一些電影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或是在喜劇電影創作數量上不斷銳減,國產喜劇的創作難免會出現空檔,出現青黃不接。 在喜劇不斷失靈下,市場更需要其它類型的崛起。像今年春節檔,過硬品質的《紅海行動》最終實現票房的逆襲,成為整個檔期票房最高的影片;而國慶檔《無雙》和《影》先后逆襲《李茶的姑媽》也透露著市場的逐漸成熟,觀眾對于影片的類型也正在變得寬容,而對于內容本身要求也正在變得更高。 如果將眼光放到電影產業更為成熟的北美或是韓國電影市場,不難看出無論是歷史題材、科幻電影以及驚悚或是動畫都能成為爆款影片,獲得很高的票房成績。比如在韓國,《鳴梁海戰》、《釜山行》、《出租車司機》這類不同類型的影片在獲得一片好評的情況下都曾成為市場的寵兒,不斷掀起全民觀影。 在北美市場,除了《黑豹》、《復仇者聯盟3》等這類科幻大片,《超人總動員2》、《寂靜之地》、《摘金奇緣》、《一個明星的誕生》等不同類型也都取得了超高的票房成績。 與我國觀眾對于喜劇的狂歡不同,北美市場對于喜劇影片的表現更為理性,也沒有表現出剛需。而我國要向實現電影的工業化,不斷向好萊塢靠齊的情況下,必然要走出單純依靠某個類型,將重心放到多個類型上,回到影片內容本體上;而不是將所有精力放在喜劇的類型上。 一個成熟的類型本應是百花齊放,今年開心麻花這次的票房慘敗或許也在某方面透露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沒有某個人能夠一直成為市場的寵兒,只有源源不斷的生產出優秀的作品才能在市場中生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