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寫完《蚌埠有條華盛街》系列,我就把華盛街放下了。 “放下”的意思是它再不能折騰自己,糾結和矯情不再混搭,也再不去自造感動。 那條走來走去仄仄作響的石板街,不再讓我耳鳴、幻聽;再見到和它形似的老街、石板條,風去無漣漪。 應約去寫《尋找蚌埠二馬路》時已有征兆,篇末敲下最后一個句號,就像是滿腹鄉愁被宣泄出了最后一個氣泡。 今日要結尾《我的淮二故事》,我也就把淮二給輕輕放下了。 早前仿佛兩腿綁個沙袋走路,偏要步履蹣跚。 又好像一顆種子,老攥在手心,怕它溜走。 此時眼見它由指縫滑落土中,瞬間就成了一叢綠葉。 對蚌埠這個城市的情感變化是漸進的、微妙的,最終卻又是本質的。 父母去世之前,蚌埠是老家,沒有“故鄉”概念。 在老人家眼里,你不管多大多老了都是父母的娃;而在我們眼里,小時候睡過的窩才叫家。 很長時間生活在淮北都沒有一個家的歸屬感,心里始終惦記、依戀著老家那條石板街。 有一天父親離開了,再有一天母親也離開了;家、老家終于散為一個個小家。 再回蚌埠,要是過夜就得住賓館。 再沒有了和爹娘住一屋的小木樓,再也看不到他們見你回來的開心的笑臉。 住到旅店,來看你的兒時的伙伴已把你當成客人。 從第一夜賓館住著,蚌埠便成了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再不是思念,成為少小離家的祭奠。 多少年,清明前回去給父母掃墓,吃過中午飯匆匆便回,不肯過夜。 怕見故鄉月明。 那次參加二中八十年慶典,有一刻突然生出想去看看淮二的念頭。 二中出來,摸到了淮二舊址那一片,卻尋不見我的淮二絲毫蹤跡了。 太陽懶懶的照在大馬路上,涂抹出陌生。 心里頓生惶恐。 有些孤單,亦有些心酸。 淮二,我的淮二它也被拆掉了,變成了毫無情感共鳴點的寫字樓。 若是再生鄉愁,此情該棲息于何處? 腦子里瞬間滿是淮二的老樣子。 此時才看清當年上課所在的那棟二層樓,實則和二馬路的蚌埠維多利亞電影院一樣,它們都是民國時代的貴族。 走廊被西式的寬大的橢圓頂的玻璃窗包裹,屋頂卻是飛檐黛瓦。 二樓是木板地。 冬天冷得禁不住要跺跺腳,樓下便是幾聲響雷,一樓教室里上課的老師便會氣沖沖跑上來惱:誰干的,誰干的?! 幾棵大樹,將房屋掩映在枝葉的婆娑里。 走廊里的那些粗壯的磚柱,教室南窗對著的帶有玻璃碎片護衛的院墻。 那時的陽光,就像媽媽在你頭上的撫摸,或是老師夸獎的話語與眼神。 那是我們人生最無拘無礙的一段。 走出校門,我們一群娃不會散開,大馬路是我們游樂的天堂。 郵電大樓跟前官兵捉強盜,百貨大樓里捉迷藏。 百貨大樓的營業員一見我們這些屁孩,拿著雞毛撣就攆;我們一溜煙從西門往樓上跑,從中間樓梯的扶手滑下來,對氣喘吁吁的他們做出鬼臉。 郵電大廳一樓的寫信長條桌是我看書、做作業的書桌,只要拿起筆,耳邊的喧鬧自動屏蔽。 冰天雪地里我們一定會上天橋,看行人和自行車一會一個仰八叉,樂得我們哈哈大笑。 會玩的把天橋下坡溜成冰道,下蹲著滑去。 我們看著天橋下的火車來來去去,在蒸氣的白煙和震耳欲聾的汽笛聲中雀躍。 淮二就是個原點,我們一生的喜怒哀樂由此起航。 父母去世,老家從此破碎;再不見淮二,我的童年也成了虛空。 此時的悲傷就像寫出《登幽州臺歌》的陳子昂,他的歌詞叫我改成“前不見老淮二,后不見華盛街;恨故鄉之面目全非,獨愴然而涕下?!?/p> 我感覺自己心里一直揣著股憤怒。 其實也明明知道,在一個連自己的祖墳二馬路都能拆掉做高架橋的城市,是根本用不著悲傷的。 他們會以舊貌變新顏來展示自己把一個城市弄得日新月異的政績。 哪天高興了,要發思古之幽情,官員或大老板會再造個二馬路出來。 口說修舊如舊,可有沒有你熟識的景,是不是你的鄉,對他們來說算個什么事呢。 只是游子的“鄉愁”得有鄉,那些能夠引發我們愁緒和感慨的憑證。 “背井離鄉”后,井若被填了,老街老巷沒有了,歸來的相思、懷念就成了游魂,葉落歸依,卻再也尋不見樹根。 心里陣陣升騰起憤怒,我的蚌埠身份標簽被粗魯的扯掉了。 你說你是蚌埠華盛街的,淮二出來的;蚌埠人會搖搖頭說不知道,沒見過沒聽過這些地方,看你的眼神好像你是要硬擠進去的冒牌貨。 我在蚌埠已經會迷路了。 中區、東區、西區連名號都不見了,成為蚌山區、禹會區等等莫名其妙的名字。 兒時瘋跑的街街巷巷已被新樓宇湮沒。 只有淮河,還是那個模樣;大鐵橋還在歲月里守望。 我的華盛街、淮二都已成燃燒殆盡的一絲絲青煙。 走在故鄉,我覺得我的鄉愁從此會是一縷幽魂。 寫著寫著《我的淮二故事》系列我已覺察到,我們心中有許多坎坎坷坷,是我們手捏、自設的。 它們不能被翻篇是因為我們把它牢牢的固定在那里。 在心里,何曾消除過十九歲時就被迫離開蚌埠,生活在另一個陌生地方的委屈? 你就呆在歲月里的有個角落,從來沒有走出過。 淚痕也從不曾拭去。 此刻,寫完《我的淮二》,我想我終于選擇了放下。 不是放下老家,放下淮二,放下鄉愁。 它們一直都是美好或者并不十分美好的過去。 放下的意思是說你不能老躲在故鄉的情感里做那個少年。 你終究要選擇長大。 作者相關文章 關注馬爾的視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