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囊腫和息肉等似乎已經成為檢查結果中的“常客”,人們常為了它們惴惴不安,擔心發生癌變。對于腫瘤患者來說,也擔心結節等會不會是腫瘤出現了轉移。那么到底它們是否會癌變,遇到了要怎樣處理呢? SUMMARY 總結 結節、息肉有癌變可能,需要定期復查或者做相應的治療。 囊腫,生理性囊腫不會癌變,病理性囊腫有癌變可能。 結節 在檢查中查出結節已經是一個比較普遍的事情。結節其實不是一種病灶的性質,而是一個影像學概念,是指在CT、超聲、核磁等影像學檢查時看到的異常信號。最常見的結節包括:肺結節、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 結節有良惡性之分,存在癌變可能,面對結節人們該何去何從? 肺結節 肺結節并不能與肺癌劃等號,也可能是肺炎、肺結核等的表現,事實上,大部分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的。 要判斷肺結節的良惡性,需要結合結節的大小、形態、密度、生長速度綜合評判,同時還要考慮患者的年齡、職業、吸煙史、慢性肺部疾病、家族史等信息,當然病理結果才是判斷的“金標準”。 發現肺結節的患者,需要遵醫囑進行定期隨訪,如果未觀察到結節生長,一般可視為良性或低度惡性。如果結節有異常變化,再考慮進行治療。《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8年版)》[1]根據肺結節的大小不同,給出了不同的臨床管理流程: 圖1 直徑8~30mm實性肺結節的臨床管理流程 圖2?直徑≤8mm實性肺結節的臨床管理流程 但如果您年齡>40歲,有直系親屬患肺癌,或者有吸煙史、高危職業暴露等危險因素,檢查出肺結節,就需要提高警惕了,高危人群建議定期做低劑量螺旋CT進行篩查。關于肺癌的篩查,強烈推薦閱讀:《全有了!14種惡性腫瘤的篩查和預防建議》 乳腺結節 乳腺增生、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囊腫、乳腺炎、乳腺癌等都可以表現為乳腺結節。 如果檢查出乳腺結節,應該及時到醫院做一次全面、細致的檢查,通過超聲、核磁、鉬靶等鑒別乳腺結節的良惡性。 首次檢查發現結節,一般需要先觀察2-3個月,如果結節大小長時間沒有變化,復查間隔可適當延長。 如果檢查出現這幾個關鍵詞,要警惕惡性可能: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邊緣毛刺樣或蟹足樣、縱橫比>1、簇狀細小鈣化、后方衰減。建議通過穿刺活檢進一步明確結節良惡性。 甲狀腺結節 大約50%-60%的人做檢查都會查出甲狀腺結節,但大約只有5%-15%的甲狀腺結節可能是惡性病變。 對于甲狀腺結節的良惡性的判斷大多借助超聲,如果懷疑為惡性,建議再做活檢進行檢查;無癥狀的甲狀腺結節無須手術等治療,建議每隔6-12個月定期復查頸部超聲和甲狀腺功能[2]。 息肉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可以理解為一塊多余的肉。它可能出現在很多地方,比如鼻腔、聲帶、胃腸、膽囊、子宮等。息肉有癌變的可能,比如結直腸腺瘤性息肉屬于癌前病變。 特別注意:癌前病變并非癌癥,通過合理治療,一般可被逆轉。 腸息肉分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類,非腺瘤性息肉與腸癌的發病關系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 當結直腸腺瘤性息肉具備以下三項條件之一,易于癌變:①息肉或病變直徑不小于10cm;②絨毛狀腺瘤或混合型腺瘤中絨毛樣結構超過25%;③伴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 早期切除是唯一根治方法,術后要定期復查。 但不是所有息肉都會癌變,需要警惕的是:短期內生長迅速的息肉、組織學屬于腺瘤型的息肉、有遺傳傾向的息肉、多發性的息肉。 面對息肉,不要等到有癥狀才進行治療,應該定期檢查、及時切除、定期復查。 囊腫 囊腫是什么樣呢?囊腫里面的物質是液態的,外面有一個完整的包膜,就像一個小水囊一樣,這與腫瘤有很大差別,腫瘤是實質性組織。 囊腫分為生理性囊腫和病理性囊腫,其中生理性的占到70%-80%。生理性囊腫一般會自動消失,而病理性的不會自己消失。雖然大部分病理性囊腫是良性囊腫,但也存在癌變風險。常見的囊腫包括:卵巢囊腫、肝囊腫、腎囊腫、乳腺囊腫、甲狀腺囊腫等。 大部分囊腫不需要治療,定期隨訪觀察就可以,比如小于5厘米且沒有癥狀的肝囊腫、腎囊腫。但如果囊腫不斷變大,對周圍的器官有壓迫,引起疼痛等癥狀時,需要及時就診。 囊腫的良惡性一般通過B超都可以判斷,至于是要隨訪觀察,還是要進行治療,都需要專業的醫生根據實際病情進行判斷。 結節、息肉、囊腫雖然常見,但是絕大部分與癌癥之間還存在著距離。 別多想 別忽視 及時就診 謹遵醫囑 方為治病良策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癌學組,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專家組. 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8年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8, 41(10):763-771. [2] 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J].中國腫瘤臨床,2012,39(17):1249-12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