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原文】 【白話翻譯】 孔子一輩子都在克己復禮,把禮看得太重了,當時很多人看不過眼,便冷嘲熱諷,不過孔子不受其影響,仍然堅持自己的主張。 孔子說:“我主張服事君主要處處盡到臣子之禮,而有人卻以為這是諂媚。” 【解讀】 孔子所在的春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上行下效,很多大夫也不會把這些諸侯放在眼里。再往下,這些大夫的家臣也對大夫起了二心。 尤其在魯國,三家大夫把持了魯國朝政前后達二三百年,大部分人都依附于這三家。這時候孔子站出來大聲疾呼克己復禮,當然有點不合時宜了,得不到大家的理解,認為孔子是諂媚拍馬屁。 【給我們人生的啟示】 這段話可以給我們正反兩面的啟示,當我們在一個單位與上司交往時,應該時時處處按照禮節來辦事,這是一種正常的事上之道,是你應該盡到的本分。但是,如果處處對領導人盡禮,時時按領導人的意圖辦事,難免會被周圍的人認作是“拍馬屁”。 怎么辦?關鍵在于一個“禮”,也就是行為要適宜,既不諂媚,也不卑不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