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濟南戰役的硝煙還沒有散盡,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已經把目光放到了敵人重兵布防的中原地區。 粟裕考慮到,濟南戰役結束后,國民黨軍失去了徐州北面的屏障,華東野戰軍即可南下作戰,作戰方向有兩個:一是華野在徐州以西尋找戰機。在這個方向上作戰,有利條件是,可以與中原野戰軍協同作戰,但被夾在敵人華中與徐州兩大軍事集團之間,回旋的余地不大,兵力上也處于劣勢;二是華野南下出兵徐蚌線,攻占淮陰和淮安,這樣不但會使徐州一帶的國民黨軍退守長江,還可以將山東和蘇北戰場連接在一起。 粟裕隨后給中央軍委發報,提出自己的建議,中央軍委征求中原野戰軍意見后,回電粟裕:同意在濟南戰役結束后,發起淮海戰役。作戰核心是:殲滅東面突出的黃百韜兵團,進攻淮陰、淮安,將我軍的控制范圍伸展到蘇北和蘇中,迫使駐防在徐州附近的國民黨軍主力回撤長江,使收縮緊密的徐州軍事集團開始疏松,并相機占領魯南和蘇北地區的重要城鎮。 這就是軍史界所稱的“小淮海”。 濟南失陷后,國民黨軍徐州“剿總”開始收縮兵力,邱清泉、李彌、黃百韜的三個兵團集結在徐州以東、以西地區。 淮海戰役前,敵我態勢圖 為配合華東野戰軍殲滅黃百韜兵團的作戰計劃,中央軍委命令中原野戰軍向鄭州發起攻擊。 鄭州扼守平漢、隴海兩條鐵路的交會處,是國民黨軍重兵把守的中原重鎮。 當中原野戰軍準備發起一場大規模的攻堅戰時,鄭州的國民黨守軍棄城北逃,向新鄉守軍靠攏。 中原野戰軍的城市攻堅戰變成了野外追擊戰。 中原野戰軍占領鄭州后,在中央軍委的命令下,迅速東進。 中原戰場態勢呈現出新的格局: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已處于從東西兩面夾擊徐州的作戰態勢上。 毛澤東主席及時根據戰場態勢變化作出的一個重要的決定: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共同進入徐州戰場。由中原野戰軍對宿縣、蚌埠發起攻擊。 宿縣,徐州以南津浦鐵路線上的重鎮。 蚌埠,宿縣以南津浦鐵路線上的重鎮。 一旦占領宿縣與蚌埠,就等于截斷了徐州戰場上國民黨軍南撤的退路。 主席的決定已經明顯帶有合圍徐州敵重兵集團進而展開決戰的意圖。 國民黨軍隨即放棄了開封,中原野戰軍兵不血刃占領開封 粟裕也在密切關注著中原戰局的變化。 當中原野戰軍占領鄭州和開封后,粟裕意識到,徐州東西兩面的戰場很可能被打通,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將由戰略上的配合作戰發展成戰役上的協同作戰。 至此,“小淮海”的戰役構想開始向“大淮海”的作戰意圖推進。 淮海戰役示意圖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華東野戰軍開始攻擊黃百韜兵團。 此時的黃百韜兵團,正由新安鎮向徐州撤退。在撤退時,黃百韜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沒有事先在大運河上架設渡橋,保證兵團主力順利撤退。 屋漏偏逢連陰雨! 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的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兩位副司令率部起義,起義部隊讓開了東起臺兒莊、西至臨城的上百里防線。 華東野戰軍立刻堵上了黃百韜兵團西逃的這一缺口。 黃百韜兵團12余萬人被圍在了碾莊。 剛從葫蘆島返回徐州指揮的杜聿明發現,事先國民黨國防部制定的徐蚌會戰計劃已經成了一張廢紙。 為了解救被圍在碾庒圩的黃百韜兵團,杜聿明急令:邱清泉的第二兵團和李彌的第十三兵團全力解黃百韜之圍,同時命令黃維的第十二兵團疾馳徐州。 然而,當國民黨軍集中兵力向東解救黃百韜的時候,中原野戰軍的劉鄧部隊,不但沒有加入碾莊圩戰場,而是把目光瞄向了碾莊以南一百多公里外的黃維兵團。 在解救被圍困的黃百韜兵團時,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擔心中了華東野戰軍圍點打援的的陷阱里,有意放慢了攻擊速度。 氣的黃百韜大罵:十幾公里,爬都爬過來了!誰肯不顧自己的損失而急別人之難?誰肯自冒犧牲而解救別人之危? 就在華東野戰軍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時候,中原野戰軍攻占了宿縣。 宿縣的占領,截斷徐州與蚌埠之間的聯系。 同時,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振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任總前委書記。 淮海戰役總前委 我們將目光再放到華東野戰軍,圍殲黃百韜兵團。 華東野戰軍組織第4縱隊、第6縱隊、第8縱隊、第9縱隊、第13縱隊等五個縱隊在特種兵縱隊(炮兵)向黃百韜兵團發起了猛攻。 華東野戰軍圍殲黃百韜兵團 1948年11月22日,絕望中的黃百韜自殺身亡。 國民黨軍25軍副軍長楊廷宴和一個解放軍戰士將黃百韜草草掩埋了,地址不詳。 至此,黃百韜兵團12萬人被我華東野戰軍全部殲滅。 殲滅黃百韜兵團之后,下一個目標:黃維的十二兵團。 黃維兵團被中原野戰軍陳賡的第四縱隊死死纏住,最后,被中原野戰軍包圍在雙堆集一帶。 黃百韜兵團被殲滅后,作戰雙方都在思考著:下一步的行動。 當南京國防部還在徐州是守是留的問題上,爭吵不休的時候。 毛澤東主席為首的中央軍委的電報已經發往淮海戰場:“隔斷徐蚌,殲滅劉峙主力”。 淮海戰役進行至此,將國民黨軍徐州軍事集團全部隔離在長江以北加以全殲的宏大戰役目標最終確定。 此時的蔣介石,想從白崇禧那里調兵,但白崇禧總是敷衍,拒不派兵。 華北的傅作義集團已經被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分割成幾段,不可能南下增援。 蔣介石的手里已經無兵可調了。 內外交困的蔣介石下令給杜聿明:“放棄徐州,出來再打。” 無奈的杜聿明只得遵命,放棄徐州。 當杜聿明集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兵團)數十萬國民黨官兵沿著津浦線西側,撤離徐州時,立刻遭到華東野戰軍7個縱隊的追擊,同時還有4個縱隊,在杜聿明集團撤退的前方圍追堵截。 杜聿明集團一路邊打邊撤,三天后到達一個叫孟集的地方。 蔣介石的命令從飛機上空投下來:“據空軍報告,濉溪口之敵大部向永城流竄,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進,如此行動,坐視黃兵團消滅,我們將要亡國滅種,望弟迅速令各兵團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由蚌埠北進之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攻,以解黃維兵團之圍。” 杜聿明看著命令,心里一陣陣發慌:完了,我的三個兵團要完了。 但軍令如山,不得不執行。 杜聿明重新調整了部署,向濉溪口方向攻擊前進。 粟裕察覺到杜聿明集團的動向后,立即集中華東野戰軍的全部主力圍堵杜聿明,乘其立足未穩、陣腳混亂之際,在南面實行堅決阻擊,在東、西、北三面實施猛烈突擊。最終將杜聿明集團圍在了陳官莊一帶。 劉伯承司令員幽默地說:“我們現在的打法,就是吃一個(黃維兵團),挾一個(杜聿明集團),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 向黃維兵團發起總攻 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戰軍開始向黃維兵團發動了總攻,12月15日,擁有12萬人的黃維兵團被全殲。 國民黨第十二兵團司令長官黃維中將被我軍俘虜。 1949年1月6日,華東野戰軍向杜聿明集團發起了總攻。杜聿明集團的三個兵團被全殲。 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被俘。 淮海戰役于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國民黨軍五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 蔣介石的主力基本被我人民解放軍殲滅。 長江以北再無戰事! 結語:淮海戰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勝利,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 淮海戰役期間,山東、中原、華中和冀魯豫四個地區,共出動支前民工五百四十三萬人。 支前的民工們 陳毅元帥曾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用獨輪車推出來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 人民擁護共產黨,擁護中國人民解放軍。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