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的“關注”,為你解決情感難題 作者:愈姑娘 中國的離婚率已經連續10年高漲了。 十年前,離婚是個稀奇事,十里八鄉都沒有幾個離婚的。到今天,離婚已經越發常態化,年輕化。 無論婚姻充滿多少變數,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注定要和他人聯系在一起。 有心理學家認為:'與他人的親密依戀關系構成了一個人生活的核心……人們都是通過這些親密依戀來獲得力量和享受生活的。' 我們需要愛與被愛,但是我們又常常在愛里迷失,甚至毀掉一段親密關系。 我們在婚姻里究竟做錯了什么?長久而穩固的婚姻,又有什么特征? 擁有安全型依戀的伴侶 我們在親密關系中的表現大都延續了嬰兒時期的經驗,如果你的伴侶在童年時期受到悉心養育,那么你更容易和對方發展出健康的親密關系。 這也是安全型依戀的特征。大約70%的嬰兒和成年人都會表現出安全型依戀。 對嬰兒來說,安全型依戀的表現是,當他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只要母親在場,他就可以安心的玩耍。 如果母親離開,他會變得緊張。當母親重新回來,他會抱抱母親,然后繼續玩耍。 在成年人身上的表現則是,他很容易和別人接近,并且不會對伴侶過分依賴,就算被拋棄也不會陷在痛苦中難以自拔。 這樣的伴侶內心有安全感,也足夠忠誠,更會享受關系中的親密時刻。和這樣的伴侶締結婚姻,夫妻之間往往會更融洽更愉悅。 如果你的伴侶是回避型依戀和不安全依戀,那么你的婚姻或許會有許多糟糕的時刻。 回避型依戀的伴侶面對親密關系要么是恐懼要么是疏離,他們害怕與對方過分親密,同時又把自己活成一個孤島。 不安全依戀的伴侶內心缺乏安全感,內心會有強烈的占有欲和妒忌心,常常給對方帶來一種窒息感。 長久而穩固的婚姻是兩個人共同經營的結果,倘若其中一方不是安全型依戀的特征,你們的關系會遇到很多難題。最好的伴侶不是有錢有顏的,而是那個內心足夠有安全感的。 婚姻足夠公平 有心理學家提出了吸引的公平原則:你和你的伴侶從感情中所得到的應該和你們雙方各自投入的成正比。 如果兩個人的所得相同,那么他們的貢獻也應該是相同的;否則其中的一方會覺得不公平。如果兩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所得和付出成正比,那么他們都會覺得公平。 現在被詬病的喪偶式婚姻,就是違背了這種公平原則。妻子認為自己在家務和育兒方面投入更多,而丈夫付出得更少,這時候妻子會產生許多消極情緒:沮喪,痛苦,憤怒。 不公平導致婚姻緊張,而婚姻緊張又會加重這種不公平。如果夫妻雙方的付出和收益都是對等的,并且一起決定很多事情,那么他們的婚姻會更長久。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在9種被人們認為是成功婚姻象征的事物中,分擔家務活排在第三位。 因此,想要提高婚姻的滿意度,很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丈夫必須承擔一部分家務,而不是把柴米油鹽當成是妻子的義務。 在一項離婚大數據中顯示,大多數夫妻離婚都是因為生活瑣事,并且提出離婚的都是女性。 顯然,女性在婚姻里被迫承擔了更多家務更多繁瑣的育兒工作,她們感受到了強烈的不公平,從而降低了婚姻的滿意度。 想要有一段成功的婚姻,必須守住公平原則,夫妻雙方的付出必須是均衡的,這樣彼此心里都舒服了,那些怨懟也就消失了。 愿意自我表露 感情深厚的夫妻一定是親密無間的,他們愿意在對方面前敞開心扉,展現一個真實的自己,這就是自我表露。 愿意自我表露的夫妻,會給對方帶來更多的愉悅感,同時也會讓我們更加了解對方。還有一個詞叫表露互惠,是指一個人的自我表露會引發對方的自我表露。 常常聽到有人抱怨和伴侶無話可說,或者除了聊吃喝拉撒不知道聊啥,這種情況或許就是因為你們都已經不愿意自我表露了。 沒有親密的話題,婚姻也就像一潭死水。不要小看自我表露的作用,有心理學家表明,自我表露可以提升親密關系,還能創造很強的激情感覺。 還有心理學家認為,扔掉面具,真實地表現自己是培植愛情最好的方式。 自我表露往往會陷入一個正向循環,你愿意敞開心扉,也會帶動對方敞開心扉,從而加強彼此的信任感,還能增強彼此交往的愉悅感。 也就是說,人們在表露了關于自己的重要信息后會感覺更好,比如告訴別人他們的一個秘密;而隱藏自己的身份會令自己感覺更差。 如果日常說話涉及到更深入或更實際的討論而非只是閑聊,往往更讓人開心。 一項針對新婚夫婦的研究發現,雙方越是能感受到彼此在愛情中是公平的,越是能深切和準確的了解對方,越是能擁有持久的愛情。 那些總是愿意和對方分享自己想法的夫妻,對婚姻的滿意度也更高。而那些沉默寡言,壓抑自己的夫妻關系往往不能長久。 ![]() 很多離婚夫妻,都是在以上三點做的不夠,沒有安全感,違背公平原則,不愿意自我表露。 婚姻的失敗,除了選錯人,更多的是你們付出和獲得的東西不平等,同時彼此沒有深度的溝通和聯結。 想要一段圓滿的婚姻,是不能偷懶的,需要你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經營。很多時候,你在婚姻的一點微小改變,或許就能促進彼此的親密感。 END. 今日話題: 你的婚姻符合以上哪個特征? 歡迎留言討論。 愈姑娘:情感作者,專注新時代女性的成長和情感。 本文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