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微涼、光榮大地 為了配合中書匯年度精臨大賽,切實提高大家的認知與訓練水平,我們正展開系列講座,強調深度和具體指導性。計劃為50講,這是第二十一講——行書經典法帖:王羲之“二序”的取舍。 行書的主要經典法帖,有王羲之“二序”、顏真卿“三稿”,還有后世的蘇軾、米芾、趙孟頫諸家,我們將在下面逐一展開,今天要說的是王羲之的“二序”,也就是《蘭亭序》和《集王圣教序》 一 提到行書,書圣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怎么也繞不過去。王羲之,是一個革新者,過去的書風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復帖》,而他卻能把書法技巧由純出乎自然而引向較為注重華美而達到精致的境界,與古拙相對而為“秀媚”。 二 蘭亭序是個迷,它是天下第一行書,但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一書中卻說不能學,并且后世幾乎沒有一個書家的書風接近蘭亭序,這是為什么? 我大膽說說我的看法,很多人認為不能學的原因是:蘭亭序的用筆,不是一種自然狀態,太過“跳宕”,太有“儀式感”,太過于“裝逼”,尤其是筆勢的“神龍見首不見尾”。 用“拔劍術”來做比喻。顏真卿的行書是追求一擊必殺的務實的“拔劍術”,出劍即傷人;而蘭亭序則是追求華麗的視覺效果的表演性質的“拔劍術”,出劍后還要挽個劍花。顏真卿的行書筆勢是“隨地流走”,自然流淌。而蘭亭序的筆勢則是“天馬行空”,太過跳宕。 顏真卿行書,用筆正是那句隨地流走,隨勢流走,“一擊必殺”。 如這個茂字,撇結束后明明可以順勢鋪毫從左上方入紙寫橫,但他非要往上面繞一圈從右上方入紙,這就是挽的那個劍花,看是挺好看,但它不自然,這也是我覺得我們這樣的凡人學習這個帖子意義不太大的原因。如此這樣的用筆還有很多: 當然,如果我們追求的就是這種狀態,那就得學,而且要深入學。因為,畢竟,書法已經遠離現實生活,從實用走到了“顯擺”,是應該與現實產生一些距離。初學,則大可不必。 三 《集王圣教序》雖為碑刻,但它的營養價值卻不低于蘭亭序,只不過要放在后面一些來學習,有了一定用筆基礎再來學習(前面說得很清楚,行草書入門最好的帖子是智永的草書千字文)。 《圣教序》能給我們什么養分呢? 答案是:字多且風格統一,可以豐富我們對二王一路的造型認知。 王羲之的帖子,字都比較少并且風格多樣,而《圣教序》字多,一共1900多字,風格還協調統一,所以它值得我們取法。 為什么圣教序要放在后面學習? 1,墨跡用筆更清晰,更適合初學,圣教序是碑刻,所以往后放。 2,圣教序畢竟是集字甚至拼字、杜撰,中有一些信息,需要有一定基礎才能搞明白。所以很多寫過《圣教序》的同學,反而不會寫字了。不是帖子不好,是中間有些地方你理解不了,照貓畫虎的結果是僵硬死板。 這個洞字,左右兩部分很明顯并不是連貫的,初學者不知怎么來處理這個筆順,這應該是王羲之沒有寫過這個字(至少懷仁和尚沒找到),所以懷仁和尚在其他字上面取了氵+同字。我們去臨寫的時候就沒必要照貓畫虎,徒有其表,需要有所取舍,可以這樣處理,使它筆勢連貫。(當然,我寫得不好,不過這個意思能說明白了) 這樣的情況不止一處,都是需要重視的: 這里完全沒有貶低王羲之“二序”的意思,恰恰相反,由于這兩個帖子的崇高價值和獨特性,初學者不要輕易觸碰,尤其是在沒有明師指點下輕易觸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