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焰(整理)(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東廣州 510095) 中圖分類號: R256.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8-1089(2014)02-0074-03doi : 10. 3969/j. issn. 1008-1089. 2014. 02. 031 邱健行,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1993 年被廣東省政府授予名中醫稱號,全國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全國中醫內科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全國瘀血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擅長疑難雜癥的中醫診治,主診“脾胃專科冶和“血證專科冶,對消化系統、胃腸道慢性炎癥、潰瘍、乙型肝炎、肝硬化、膽囊炎以及出血性疾病、血液系統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癥有豐富理論和治療經驗。 醫案一:疏肝理氣清熱祛濕治療胃痛 慢性胃炎之胃痛屬脾胃濕熱兼肝郁氣滯證,治以清胃化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郭某,男,42 歲。醫案編號:067Q052。 初診:2009年3 月 13 日。反復上腹部脹痛1 個月。 1 個月前因飲酒后出現上腹脹痛,反復發作,伴噯氣。就診時癥見上腹脹痛,進食后及夜間加重,噯氣,口干苦,納可,大便正常,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14C 呼氣試驗 Hp(+)。診其為胃痛(慢性胃炎),證屬脾胃濕熱兼肝郁氣滯。此為患者平時工作緊張,憂慮過度,肝郁氣滯,加之嗜酒,酒毒釀生濕熱,蘊結脾胃,阻滯氣機而出現上腹脹痛,進食后食積氣滯,故疼痛發作或加重,口干苦,舌紅苔黃厚膩,弦滑脈均為濕熱內蘊之象。治宜清胃化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以自擬抑陽清幽湯加減治療。處方:柴胡 12g,赤芍 15g,枳實 15g,甘草 6g,蒲公英30g,夏枯草 30g,海螵蛸 20g,瓦楞子 30g,郁金 15g,虎杖 18g,川樸20g,大腹皮20g。水煎服,14劑,1 日 1劑。 二診(2009 年3 月 27 日):服藥后仍胃脘脹痛,但程度較前減輕,偶有噯氣,頻次較前減少,余癥如前。上方加延胡索20g,14 劑,1 日 1 劑,水煎服。 三診(2009年4月 10 日):服上藥后癥狀減輕,偶有胃脘脹痛,偶噯氣,舌偏紅,苔薄黃膩,余癥如前。上方去瓦楞子,加山梔子 12g,續服 14 劑。 四診(2009 年4 月 24 日):胃脘無不適,無明顯噯氣,復查碳 14 呼氣試驗:HP(-)。囑上方不變,續服 14 劑。 按:本患者以上腹部脹痛為主,屬于祖國醫學之“胃痛冶范疇,考慮患者平素的生活習慣,四診資料提示為肝郁氣滯,濕熱蘊結脾胃。針對病機,以疏肝理氣、清熱祛濕立法,以抑陽清幽湯(柴胡、赤芍、枳實、甘草、蒲公英、夏枯草、海螵蛸、瓦楞子、郁金、川樸)加減治療。經過3 次復診,前后治療2 個月后,患者癥狀體征消失,復查幽門螺桿菌(Hp)轉陰性。因本案患者一直服用中藥,未服用西藥抗生素,說明中藥對根除幽門螺桿菌亦有良好效果。 醫案二:疏肝利膽清胃化濕治療胃痛 慢性胃炎上腹部疼痛,經疏肝利膽、清胃化濕治療,胃痛消除,幽門螺桿菌轉陰。 郭某,男,40 歲。醫案編號:067Q067。 初診:2008年11 月 24 日。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1個月。 患者因思慮過多,心情不暢,反復出現上腹部脹痛,疼痛無規律性,無放射性,無反酸及噯氣。 2006 年 5 月做胃鏡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結腸鏡檢查未見異常。 B超檢查示:膽囊多發結石。在當地醫院間斷治療,效果不顯。2008年10月,于本院行電子胃鏡檢查 4.5 充足的物資供應 急救醫療設備、藥品,救護車、通訊設備和急救物質,要由衛生行政部門統一要求并實行規范化管理。各醫院應根據要求,裝備齊全。放置固定地點,指定專人管理、定期檢查更換。做到有備無患,隨時應戰。 4.6 全民急救意識的普及 垂危瀕死傷病員在發病 的幾分鐘、十幾分鐘是最關鍵的時刻,如果及時正確搶救,生命可能被挽救。急救的社會化,民眾急救知識的普及更顯得至關重要。要使廣大群眾掌握院前急救基本知識和基本的急救技術操作。 摘選自《全科醫生臨床實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