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柴胡12g,制香附9g,川芎12g,石菖蒲12g,骨碎補9g,六味地黃丸30g(包煎)。 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 用于耳聾已久,腎虛耳聾。 臨床已本方為主,氣血虛明顯者,可酌加較少量之黨參、當歸、白芍;有肝氣郁滯者,可加郁金、婆羅子等;胃納不展者,配加陳皮、炒谷芽等。 【治驗】 盧某,女,45歲。1985年10月4日初診。 患者兩耳重聽,為時已久,曾進耳聾左慈丸甚久,未能輕瘥,平時情緒不暢則耳聾更甚。腰酸而軟,帶下,入暮小溲次多,苔薄,脈弦細。處方:柴胡12g,香附9g,川芎15g,骨碎補12g,郁金9g,石菖蒲12g,六味地黃丸30g(包煎)。 上方服14劑后,耳聾已能辨一般聲響并能說話。又服15劑后,腰酸瘥,入暮溲次亦減,已可以與人通電話。 【按】 服藥期間盡可能做到心情舒暢,自我寬慰,不可動氣惱怒。且要堅持服藥,則效果較捷。 本方為自擬方。余治耳聾、重聽病人,初常難得顯效。乃憶及王清任《醫林改錯》有通氣散之設,專治“耳聾不聞雷聲”。方用“柴胡50g,香附50g,川芎25g為末,早晚開水沖服15g”。其意柴胡升陽達郁,川芎引氣調血,香附開郁散滯,三藥配伍,要以行氣、活血、條達郁滯。頗合“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之旨,因得啟發。乃在該方基礎上增加石菖蒲以開竅,骨碎補、六味地黃丸以益腎。用治耳聾,可使腎虛久病得補;氣滯血凝散解,標本兼顧,故奏效較顯。[《何任臨床經驗輯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