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家養賞玩的鳴蟲有蟋蟀科、螽嘶科、蟬科的種類。 蟋蟀科的鳴蟲有:蟋蟀、油葫蘆、蠟蛉(金蛉)、金蟋(黃蛉)、蒼白金蟋(小黃蛉)、墨蟋(墨蛉)、金鐘兒(馬蛉)、樹蟋(竹蛉)等。 螽蜥科的鳴蟲有:蟈蟈、紡織娘、鳴螽(叫哥哥)、花翅鳴螽(花叫)、嬌鳴螽(姐兒)等。 蟬科的鳴蟲有:蚱蟬、寒蟬、蟪蛄等。蟬科的成蟲生存期短,一般難作長期飼養。 選擇鳴蟲,應注意性、形、體、地、令、色、聲、習等八個方面。 一、性,即性別。選蟲時首先要區分雌雄。雌蟲是“啞巴”,不會鳴叫,所以一定要選雄蟲。鳴蟲的雌雄甚易識別,屬直翅目、蟋蟀科的鳴蟲,雄的尾部有尾須兩枚,俗稱“兩尾子”或“雙槍”;雌的尾部有一產卵管在兩尾須中間,俗稱“三尾子”或“三槍”。但有一些雄性鳴蟲,后翅較長,伸過前翅,超過尾端,俗稱“飛翅”,外觀似“三槍”,不要誤認為是雌蟲。例如,蟋蟀、油葫蘆、黃蛉,都有一些有“飛翅”,而竹蛉的后翅大多伸過前翅。此外,雌蟲的前翅較雄蟲為短。螽蜥科的鳴蟲,雌雄翅形相似,主要區別是雌蟲尾部有產卵器。同翅目蟬科的鳴蟲,雄的腹部有發音板,俗稱“響板”;雌的無發音板,俗稱“啞板”。 二、形,即外形。鳴蟲外形宜完整,六足四翅無殘缺,觸角(須)、尾須(槍)長而全。殘缺的鳴蟲,既不美觀,又欠健康。如果翅有殘缺,鳴叫便受影響;觸角殘短,反應就不靈活。觸角要直,并有一定長度,端部要細而尖,如平而不尖,則為已斷的須,即便須長,只是“長須”,不是“全須”,“長須”優于“短須”,次于“全須”。尾須也是如此。兩后翅要緊靠體部,外翻者則不健全。肢上跗節及肢端尖爪俗稱“爪花”,需無缺。 三、體,即身體。以體大而各部相稱者為佳,體小者一般發育欠佳。對于身體各部,各種鳴蟲有不同的要求,如油葫蘆宜頭大,竹蛉宜頭小體大,墨蛉宜體長,磐蛉宜體寬,紡織娘宜體扁,叫哥哥宜背闊,大蟋蟀宜體大,石蛉宜體小。凡腹部過于膨大,后肢不長者均欠佳。 四、地,即產地。產地不同,鳴蟲的體形、鳴聲、色澤均有區別。如蘇南蟋蟀大,蘇州黃蛉色淡,安徽黃蛉色深,上海金蛉子聲短。可隨好加以選擇。 五、令,即時令。早蟲與晚蟲的體質不同,和時令有關。早出的鳴蟲,由于發育過程中,天氣適當,食物充分,體質較好;晚出者在成長期,天氣漸冷,食物欠充分,體質稍差。因此宜選早蟲。人工孵出的寒蟲(冬蟲),由于入冬野生的蟲已不見,因此比較可貴。 六、色,即體色。鳴蟲的體色各有差異,其中特殊體色多為名貴品種。顏色的差別有的是地區性的,有的是成幼的差別,還有的是時令的不同,選擇時應加注意。 七、聲,即鳴聲。鳴蟲的發音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個種,鳴聲也有高低、寬窄、長短及音色上的差別。有些鳴蟲的發聲依賴前翅上的發音器摩擦發聲,翅的長短、闊狹、厚薄和發聲器的結構與發音有關。蟬科鳴蟲的聲音的差別較少。此外,鳴蟲產地不同,鳴聲亦有差別。同一個體,隨著生長期的變化(早期、中期、晚期),鳴聲也有不同,早期聲音單薄而輕,中期聲音響亮,晚期聲音低沉短促。 八、習,即習性。有的鳴蟲在白天鳴叫,有的在黑夜鳴叫,也有的在日間多叫,黑夜少叫,或者反之;也有日夜都叫。有的鳴蟲天熱多叫,如叫哥哥、蚱蟬;有的天涼多叫,如寒蟬。同種的蟲,個體之間亦有差別,有的遇冷而叫,稱“冷叫”;有的遇熱而叫,稱“熱叫”。隨所需及所好選擇。 |
|
來自: 昵稱55445384 > 《鳴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