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劃、監制:袁載譽;文案:小橙子 但正是這樣一個曾經給予無數人希望的政權,1862年,在一場兵力數量極具優勢的戰役中慘敗,30萬兵力在湘軍兵力不足其零頭的情況下落的個潰不成兵的下場,真實令人不禁嘆惋和思考其中緣由:這究竟是為何? 在湘軍的窮追猛打之下,洪秀全慌張之下緊急召回李秀成,故最終放棄了進攻上海的計劃,退回蘇州,李秀成讓部分兵力回天京援助,自己留在了蘇州。7月,天京外圍形勢越來越嚴重,楊輔清、洪仁軒等主要將領趕回天京夜襲湘軍,但最后被湘軍擊敗,洪秀全嚴詔催逼李秀成趕快回援。9月李秀成由蘇州出發,督率13王,領兵20余萬,號稱60萬大軍,在東壩會齊,回援天京。 天京保衛戰歷時三年,動用數十萬的兵力,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站在如今唯物主義史觀的角度來重新看太平天國運動,它的失敗是必然的。 二.洪秀全的“瞎指揮”。洪秀全的軍事才能在眾多將領中顯然是平庸的,而在天京保衛戰中,他的平庸間接導致天京的淪陷。洪秀全在天京城內就有10多萬大軍,而湘軍加上風寒傷殘才僅僅三萬左右,如果雙方是持久消耗戰,太平軍勝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或許洪秀全逼著李秀成回京援救就是錯的,之后派李秀成渡江西攻打武昌更是不可取的。 三.內外因導致的軍事人才凋零。不管是天京事變還是之后各種被清軍俘虜,太平天國后期都損失了大量的優秀軍事將領,江浙一帶的新兵實力就遠遠不及廣西的老兵。 “湘軍在數量上絕對不占優勢”是事實。但是在當時的清政府和帝國列強共同剿殺的環境下,無論李秀成或者洪秀全多么厲害,失敗仿佛也是必然的結果,畢竟列強這個外援太強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