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地位高于外賣騎手,但商家們依舊覺得外賣平臺態度過于強勢。高傭金便是例證。
東莞的朱老板主做牛扒堂食,只有10%的訂單用于外賣配送,每完成一筆外賣訂單,平臺會抽取17個點的傭金。
高男的店鋪只做外賣配送,外賣平臺的話語權更高,抽傭達20%,幾乎是近期行業的天花板。
一直以來,外賣平臺傭金上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有商戶因為難以承受平臺傭金而退場。
《IT時報》此前報道,有商家表示,因平臺傭金上漲難以賺錢,但退出平臺意味著失去一批客戶。硬著頭皮干不賺錢的生意,成為不少商家的痛。
記者了解到,美團外賣、餓了么的傭金在部分地區已經高達15%-21%。
傭金之痛在疫情期間更為明顯。堂食被禁,生意下滑,商家本舉步維艱,但外賣平臺卻提高了抽傭費率。據《科技金融時報》報道,今年4月份餓了么單方面將費率從18%調升至27%。
盡管在輿論狂潮下,平臺同意降傭、返傭,但并不能直接提現,只能轉化為商家的營銷推廣費用。
面對強勢的平臺,商家也很無奈。今年7月份,美團、餓了么二選一之爭再度上演,部分商家因為不愿站隊而被強行下線,而站隊盡管能降低傭金,卻無法獲得另一方平臺的客源。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平臺依舊牢牢掌控話語權,是獲利方。
不久前,美團發布今年中報,第二季度餐飲外賣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3.2%至145億元,經營利潤率從一季度的-0.7%提升至8.6%。
美團在財報中表示,在配送端通過進一步完善智能調度系統算法和優化網絡運營能力,提升配送效力。此外,全國各地重組運力及有利天氣條件,令美團較上一季度減少配送騎手支付季節性獎勵金額,從而實現對每筆訂單配送成本控制。
今年上半年,美團騎手半年增幅達87%至295.2萬人,但費用支出同比增長只有8.7%,似乎暗示騎手賺的錢越來越少。
平臺亮眼數字背后,是騎手、商家的掙扎。
9月14日晚上6時,那輛紅色的電瓶車被停放在車棚中。此后兩位記者再未去送外賣。體驗一日后,倆人都逃離了這個“月入過萬”的行業和被系統支配的焦慮感。
但依舊有人試探這個被雙巨頭壟斷的市場,有人摸索對抗系統算法的經驗,也有人默默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