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很快就可以扔掉笨重的電腦,特別是臺式機了?9月17號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給了我們這種可能。 張建鋒手里拿著一臺名片大小的云電腦——“無影”,既沒有CPU,也沒有硬盤,只需要連接任何一塊屏幕,借助云端的能力,就能夠像普通電腦一樣使用。 便攜和便宜,是“無影”最大的兩個優點。 先說便攜。“無影”的重量僅為85克,即使是最輕的筆記本電腦,也有860克的重量;尺寸大小就更不用說了,“無影”可以放在衣服的口袋里,而筆記本再小也只能放到包里。 再說便宜。“無影”的價格在600-800元,與后端云服務的價格加在一起,在同等性能下,價格大約是傳統個人電腦(PC)的一半左右。 除了上面兩個優點之外,由于“無影”的計算能力都放在了云端,因此具備了遠遠高于傳統PC的可擴展性,可以將每個應用背后的云資源最多擴展到104核CPU、1.5T內存,還可以進行動畫渲染、制圖設計、軟件研發等對計算性能要求較高的專業工作。 當然,肯定會有一些用戶擔心安全方面的問題。其實對于企業客戶來說,正是由于“無影”的所有數據都存在云端,與阿里云數據中心有著同樣級別的安全防護,恐怕比把部分數據存在每位員工的硬盤里更放心。 要說云電腦,其實也不是什么新概念。早在1996年的時候,互聯網大潮還沒興起之時,ORACLE就曾經推出過“網絡計算機”(NC)的概念和產品,NC不需要硬盤和軟盤,直接從網上下載簡化操作系統就可以使用,價格只相當于普通電腦的四分之一。 在推出NC的時候,ORACLE創始人拉里·埃里森氣勢洶洶地說要滅掉微軟,搞得當時還是比爾·蓋茨當家的微軟挺緊張的,一邊加快推出新的操作系統,一邊忙著拉攏眾多PC廠商,生怕被NC革了命。 不過,事實證明NC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好不容易折騰到1998年,仍然沒有多少用戶買單,強悍如埃里森也只能垂頭喪氣地宣布:NC徹底失敗。 那么,為什么NC沒搞成功呢?老冀認為,主要原因還是當時各方面的基礎設施都不支持NC: 1. 網速太慢,隨便傳個文件都得好長的時間; 2. 云計算剛剛有個雛形,云端支持能力還太弱; 3. 云操作系統也沒有成型,云應用軟件也太少。 又過了22年,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當年NC遭遇的那些大坑,正在被一一填平。 首先,無論是亞馬遜AWS、微軟Azure,還是阿里云,都能夠提供非常穩定而且強大的云計算能力。 “無影”還花了不小功夫去解決時延的問題,它采用了阿里云自研的“云流”技術,在2K@60HZ藍光畫質下,能將數據下行延遲控制在70毫秒內,而人眼所能感知到是160毫秒。 當然,要達到這么短的時延,網速至少需要達到100MB,這對于很多使用了專線的企業客戶,或者光纖入戶的家庭來說都已經不是個問題了。此外,很多地方的5G網速也能夠達到這個要求。 不過,要讓“無影”能夠用起來,還必須在使用場所配備屏幕、鼠標和鍵盤這些關鍵的輸入輸出設備,才能實現更自如的交互。從短期來看,顯然不太可能要求那些消費場所大規模地配備這些設備,畢竟還是需要一大筆新的投資。 但是,對于企業客戶,尤其是那些有很多靈活辦公的企業客戶來說,采用“無影”之后,即使再配備與過去同等數量的屏幕、鼠標和鍵盤,硬件也還是省了不少的銀子,而且所有數據都放到了企業的數據中心,做大了安全可控。因此,老冀相信最先配備“無影”的,應該是那些靈活辦公、或者對數據安全有著很高要求的企業。 而從更長遠來看,“無影”也許揭示了一個趨勢:當“云”+高速寬帶無處不在的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電腦和手機這樣笨重的客戶端。也許一把電子鑰匙或者一個生物指紋,就能夠把云端的能力調出來,幫助我們完成各種復雜的計算任務。 不過,老冀認為伴隨而來的還有另一個趨勢,那就是無所不在的顯示。隨著柔性顯示、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的普及,未來我們也不再需要現在這種笨重的電視機、電腦、手機等顯示設備,一卷可以折疊的顯示紙、一副可以隨意放大圖像的AR眼鏡,就能夠讓我們看到“云”里的所有信息。 |
|
來自: 昵稱50655444 > 《互聯網.5G.6G.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