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駝隊 洛陽是絲綢之路起點之一 絲綢之路是一條古老而漫長的商路,是中國古代的商人用駝馬、用小舟、用腳步走出來的,一條不僅是東西商業貿易之路,而且是中國和亞歐各國間政治往來、文化交流之路。 洛陽是路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自唐代以來,洛陽更成為各國商人薈萃之地,“自蔥嶺以西,至于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天下難得之貨,咸悉在焉”。 洛陽是關公文化的傳播中心。最早的關帝廟在關林,建于漢末。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重建關王冢廟記》中說:“洛陽縣南門外,離城十里,有關王大冢,內葬靈首,漢時有廟。” 據有關文獻記載,自明代以來,每逢關公生日、忌日,洛陽都會舉行盛大的關林廟會,關林廟中香火鼎盛,各工商業的行業組織都會趕來祭祀祖師爺關公及商神、財神關公。全國各地也會舉行各種儀式、各類活動來崇祀關公,以祈求出入平安、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嘉峪關關城內的關帝廟 崤函古道,是絲綢之路的第一段,也是歷史上洛陽至長安的一條至關重要的交通要道。崤函古道的南北二道,古代都有關帝廟。 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戰略要地,武威、張掖、嘉峪關等歷史文化名城,都保存古代關帝廟,最早的是始建于唐代的甘肅武威市蓮花山關帝廟。 天山南北,分布著眾多的絲路重鎮,幾乎每個歷史名鎮都曾經建有關帝廟。天山關帝廟始建于唐代貞觀十四年(640年),海拔近3000米,坐落在哈密市至巴里坤縣之間的天山之巔,歷代都有修繕。 清朝嘉慶初年,洪亮吉遭貶流放伊犁時,他從嘉峪關往西,直到惠遠城:“東西六十余里,所過鎮堡城戍人戶眾多者,多僅百家,少則十家,六七家不等,然必有廟,廟必祀神武。廟兩壁必繪二神,一署曰平,神武子也……一署周倉”。神武即指關公也。 張掖山西會館(關帝廟) 有人說,絲綢之路就是關公文化之路,此言不虛。 星羅棋布的關帝廟,不僅是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閃亮的明珠,更是古代商人長途販運,祈求被尊為鄉土神、祖師爺、財神、戰神的關公庇佑平安,一路暢順的精神寄寓之所。 《朔平府志》描寫秦晉商人絲綢之路上的創業艱辛:“有時駝行沙漠,風吼雷鳴,群集而呼天,繼而默禱關公。風過漠平,回憶危難之際,所見所聞,聚點成形,敷衍成章,代代相互傳承”。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與夫婦團圓,闔家天倫,云天萬里,神會情牽,以為關帝憐憫。有時夢中大事商権,縱難決抉,承蒙關公指點迷津,事果成,以為關帝顯靈……” 漢唐是絲路的開辟和啟動期,但到了明代初期絲路曾經一度冷落,而明清時期的秦晉商人成為絲路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將比較成熟、智慧和規范的商業操作體系引進到了西部,將絲綢之路再度發展成熟起來。 清代至解放前甘肅各個州縣基本上都修建了山西會館(關帝廟),出蘭州市區經永登,翻烏鞘嶺到敦煌的千里絲綢古道上,山西人的會館(關帝廟)一座連著一座。據說,在清末從山西到新疆烏魯木齊的數千里路途上,山西商人只住會館(關帝廟)就能安全抵達。
在北疆,關帝廟不僅是漢、滿兩族共同尊奉,而且關帝亦為其他一些非穆斯林族群,如蒙古族、錫伯族等信仰。如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納達齊牛錄鄉,仍保存有一座修建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的關帝廟。這是我國最西部的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供奉關帝的廟宇。 在穆斯林聚集的南疆,關帝廟是最為常見的內陸壇廟,充分體現了不同文化影響下的地域文化特色。南疆各地的關帝廟大多是在清朝在平定南疆后修建清軍駐防城鎮時所建。 據《烏魯木齊政略》所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烏魯木齊辦事大臣溫福奏請在烏魯木齊迪化城和寧邊城各建關帝廟,“照哈密、巴里坤之例,每歲春、秋二季并五月十三日致祭。其祭品準銷銀一十七兩”。 作為內陸人最為聚集的地方,烏魯木齊當時“買賣商販市肆繁華,儼成都會”。 伊勒圖所撰惠寧城關帝廟碑之碑文:“今一旦煥然與之更始,建城郭,立制度,同文共軌,人物嬉恬,商賈輻輳,四郊內外,煙貨相望,雞犬相聞,一轉移間,遂稱極盛。斯固由圣人在上,禎福錫極,獨能過化而存神,要其潛期啟默,俾萬里之外,軍民安堵,年谷順成,無一物失所之患者,豈非神威布或有以襄此太平之盛烈也乎!” 新疆哈密天山廟(天山關帝廟) 新疆建立關廟,始于清康熙、雍正年間。當時,駐有清軍的哈密、巴里坤已經建立了關帝廟,對關帝進行祭祀。清朝統一新疆后,各駐軍所在地幾乎皆建立關帝廟。 內陸人在新疆的各個居住點和交通隘口等地亦多建有關帝廟,嘉慶初期流放新疆的洪亮吉曾言:“塞外雖三兩家,村必有一廟,廟皆祀關神武,香火之盛,蓋接于西海云。”足見清朝統一新疆后關帝廟在新疆發展之盛。 除了政府修建外,絲綢之路上更多的關帝廟則由民間集資修建。譬如迪化城之山西會館和北關會館等即建有關帝廟。而在巴里坤,東街關圣帝君廟即為八大商戶籌資修建。現存的奇臺東地大廟亦為民間集資所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于內陸民人日漸增多,民人乃集資動工修建廟宇,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完工,共建成關帝廟、娘娘廟和城隍廟三座聯廟,后又于嘉道年間進行了擴建,續建了馬王廟等。同治年間,該廟毀于戰亂,光緒年間重建。這座廟也是如今新疆地區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關帝廟。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