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佛法之門修行者必入之門。 我對法門寺最早的認識,是從《西游記》“敕建法門禪寺”的描述:山門雄壯,兩行松檜列龍虬;大殿巍峨,千尺奐輪張日月。仙壇法座,儼然白玉為臺;丹陛云墀,疑是黃金布地。鐘鼓樓高,殿角動春雷之響;浮屠塔峻,天際飄仙梵之音……。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己丑年,我等自駕去西安,路經寶雞,順便去了一趟扶風縣,頂禮魂牽夢繞的圣地----法門寺。據載,法門寺始建于東漢末年,發(fā)跡于北魏,起興于隋,鼎盛于唐。寺因道場而著名,而道場則以舍利而度。寺院大小乘并弘,顯密圓融,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也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山門前,給我的第一印象兩個字“震驚”。一排現代化的宮殿式建筑,高聳壯觀,金碧輝煌。以奈張的漢闕元素為主調,金黃色的琉璃瓦與粗狂的漢白玉交相輝映,氣勢巍峨。不僅表現出了中原文化底蘊的厚重,也表現出了悍然西北風的神韻。不過,這與傳統意義的寺廟建筑風格完全不同,換言之,它徹底的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寺廟的概念。難怪會有人對其提出了質疑。雖然氣勢大,但風格太“現代”。寺廟建筑,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歇山、單檐或重檐歇山,以及硬山磚木結合。構架一般多采用大梁與穿斗結合,如:梭柱、木橫、月梁、駝峰、斗拱等等。而法門寺卻是現代建筑中供奉諸佛,仿佛更象是藝術宮類的建筑群。后來,我才知道建筑是由臺灣著名建筑設計師李祖原設計,其設計理念與中臺禪寺基本一致。對此,我不加評論。有道是:“泥佛不渡河,金佛不渡爐,木佛不渡火,真佛內里坐。”自覺自悟,佛在心中。不必拘泥于建筑表面形式,而應該是用心參悟其建筑之內涵。隨性隨情,佛法隨緣。 法門寺整體設計大膽而不失個性,現代而不失傳統。布局上很有特色,采用了點、線、面相結合的幾何狀。點----由佛光門、般若門、菩提門、圓融門、合十舍利塔構成;線----以佛光大道為中軸線;面----山門廣場、舊法門寺區(qū)、舍利塔廣場等。并且,用合理的游線將這些點、線、面連接起來,構成一個個法理的概念或故事。 從山門起,無論是建筑,還是其走道;無論是楹聯,還是諸佛菩薩像,似乎都在詮釋其佛的法理。“宗教建筑就是心靈之門,而人類透過心靈之門去體悟宗教。”例如:山門,它其實是一組建筑群,包括了佛光門、般若門、菩提門、圓融門等四個門。喻示著人們每經過一個門就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表面上看只是借用了佛教用語,而要入其法理,卻是我等所不能及的。如:佛光,“佛祖顯靈”,是佛眉間的救世之光,法力廣大,覺悟眾生。然佛度有緣之人,只有與佛有緣的人才能看到佛光。我們是有緣之人嗎?又如,般若,是了悟諸法空性的智慧,六祖大師說:“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若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得般若。有了般若就能認識“緣起性空”,進而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天呀,我等凡俗之輩,過了此門就能有般若之智慧?我真不敢相信。至于菩提門,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槃的程度,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圓融門,指圓滿融通。事理之萬法遍為融通無礙,猶如水波。所以說,與佛有緣必須具般若之智,般若則為菩提之“因”,而只有具大徹大悟的菩提心方能圓融。這里的圓融門與前三門不一樣,只將兩側的建筑作為門柱,喻意為空門。入空門便踏上了佛光大道。 佛光大道全長1230米,寬108米,是一條成佛之道,同時又是景區(qū)的景觀主軸。記憶中如此寬闊的街道,只有盛世唐朝長安才有。分別設有經幢、菩薩,等景觀,它是按佛教“五時判教”而設,即將山門比喻為“此岸”(現世),佛光大道接引眾生通過“五時判教”到達“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國),這樣一輪回即為一大度。“五時判教”是指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涅槃時。而每一“時”均有其不同之含義。如:阿含時,指四法印,苦集滅道。方等時,指佛說阿含經之后,因見一切聞法的人都已得到決定信心。“五時判教”對于我等教外之人,顯得太復雜、太深奧了,無法明其理,了其然。不過,佛光大道中表現的因緣生法,似乎明白了幾分。大道兩側的10尊菩薩應為佛之因,佛為菩薩之果。當我等穿行在大道上,自然會感受到由菩薩之因到佛之果的成佛過程。更有趣的是兩側菩薩表一佛,佛在中間,哪么佛是誰呢?不正是我們自己嗎。是呀,佛在心中。總之,這條以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wěn)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后建筑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后應、氣韻生動的樂章。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東側的林蔭道中,可以看到共由八組景觀雕塑組成的佛陀圣跡,其主旨表現人間佛陀,人間佛教。此佛陀像非圣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齡做出不同的模樣,體現佛陀由凡入圣的偉大精神。而西側的林蔭道中,呈現的八組景觀雕塑則為法界源流,其主旨接釋迦涅磐后佛教的發(fā)揚光大,如漢傳佛教凈土宗、禪宗、中國八宗、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等。在新境界中看盛世神物,于大氣場中悟佛教真理。 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莫過于合十舍利塔。它是佛指舍利安放之處,即佛之彼岸世界,莊嚴而神潔。同時,也是人們來法門寺頂禮膜拜的目的。寺因道場而著名,而道場則以舍利而引渡。塔高148米,喻意為:“一”喻指佛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四八是農歷四月初八,佛之誕生。其造型獨特,氣勢恢宏。遠眺為一個龐大菱形的現代建筑,即雙手合十,似乎超越了傳統佛塔的概念,有“意”與“象”共生,“圓”與“方”相融的感覺。在景區(qū)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都能目睹到合十舍利塔。頗有眾星捧月,萬眾仰慕之感。近觀,合十鏤空又托著非常傳統的唐塔。讓人不得不聯想到佛手合十,天國法界,塔中有塔、塔頂有塔……充滿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更蘊涵了人文的張力,孕育出了生命的靈動和精氣。 合十舍利塔內分地面殿宇和地宮寶藏。地面部分依中國禪寺空間之塔、寺、合院作為造型組合元素,以“伽藍七堂”殿宇重疊、院落互變,只不過布局是從平面變成了垂直。即一個豎起的完整寺廟。以三身佛殿(即:法、報、化三身)垂直方式鋪展。同時塑各方菩薩、四大天王等。將佛教文化、佛像與建筑空間三者有機地合而為一。入地宮,如走在文物包圍的世界,舉世唯一的佛指舍利,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大唐盛世的絲綢珍品,石刻的護法金剛,唐朝六次奉迎佛骨所用的各種金銀琉璃器皿,武則天繡裙的遺蘊,包裹舍利用的寶函,"薄冰垂青云,嫩荷滴露水"的秘瓷,世間僅見的十三枚玳瑁開元通寶……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世人述說著一段千年前繁盛的歷史,一個人類用智慧編織的神話,一首用夢想和憧憬唱就的史詩。 值得一提是法門寺佛指舍利,是迄今世界唯一僅存的佛指舍利。長40.3毫米,外徑17.55~20.11毫米,腔徑13.75~16.5毫米,重16.2克。據載,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為弘揚佛法,將佛之舍利分成八萬四千,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即為左手中指舍利。韓愈的《論佛骨表》,佛祖遺存,真身指骨,莊嚴神圣,佛法無邊。唐代時,這枚指骨舍利曾被6次迎請至皇宮供奉(著名的八帝六迎,每三十年一次,據說在當時三十年是一個時代,三十年一現有送走一個不好的時代迎接一個嶄新時代的意思)。公元874年最后一次迎請供奉后,這枚舍利被密封珍藏于扶風法門寺塔下地宮,直到1987年重新面世。“從地涌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并”,而這一天(1987年5月5日),正是農歷四月初八佛祖圣誕即“佛誕日”。難道只是一種巧合?這又太巧了吧,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定數?不管怎么說信徒們都稱之為“佛顯靈兆”。 人們供養(yǎng)禮拜舍利,正如《大般若涅槃經》云:“若見如來舍利,即是見佛。”又云:“供養(yǎng)舍利即是佛寶,見佛即見法身。”法身者,乃眾生皆有之本具覺性。《大智度論》卷五十九:“供養(yǎng)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得令眾生“脫三界苦,入正解脫”,以此善根,“一切皆當得菩提果,盡涅盤際”。通俗地說:舍利于世恒存,如同佛住世,因此供養(yǎng)舍利,即如同禮拜佛成道的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欲結下值佛聞法之因緣而速成菩提。因此,經由參禮瞻仰的因緣,祈福懺悔、凈化身心,進而更能令人人回歸自性,達到佛法真、善、美、圣的境界。其實,對佛指舍利的記載,其簡介牌一段話說的很精辟:佛指舍利,是釋迦牟尼入滅后遺世的一節(jié)指骨,至今時歷二千五百年,它的存在是個奇跡。可能,它立意停留在這個成住壞空的塵世上,就是要印證佛法無邊、佛慈無量。不論是長逾千年的湮滅無聞,還是二十年前重見天日的輝煌和驚喜,在宇宙時間來說,都只不過是一瞬,但對當日親歷其境見證佛指重光的考古學家及佛門眾信來說,這已象征了佛的世界中“圓輪具足”的永恒……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又因塔而建寺。而這個塔則指的是“護國真身寶塔”。我也許是懷舊,也許是好奇,跨入舊法門寺區(qū)。寺院保持了塔前殿后的格局,以真身寶塔為寺院中軸,塔前是山門、前殿,塔后是大雄寶殿,肅穆莊嚴、氣勢雄偉,這是中國佛教寺院的典型格局。 真身寶塔因塔下藏有佛祖真身舍利而得名,初為"圣冢",唐代建四級木塔,明代改建磚塔。此塔見于典籍記載,均稱其為"古塔四層"、"木塔四層",金人稱其"三級風檐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1981年8月連遭陰雨后,塔體崩塌。1987年4月在拆除殘塔時,發(fā)現了塔下地宮及其珍藏于內的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和佛指舍利,從而使這個古老而又誘人的傳說真正得一證實。隨即,按坍塌前的明塔實測圖施工復原,以鋼筋水泥為骨架,青磚砌色而成。形狀與明塔相同,八卦定向,十三級,四十七米高,雄偉壯觀。塔前兩側,各有甬道直通塔下地宮。塔層的飛檐翹角上,名系一鈴鐺,微風吹拂,叮鐺作響,甚是悅耳動聽。 是該離去的時候了。回望魂涌梵音的法門寺,合十舍利塔傲然挺立,光彩照人,又神態(tài)幽邃,寧靜淡遠。佛煙似水,彌漫我身,飄進我的心底……故吟七律一首: 人之業(yè)障自迷魂,盡在修持入法門。 巧結佛緣因果說,又逢舍利涅槃源。 悟空寂靜出三界,合十虔誠報四恩。 心境如燈無雜念,秦川塔廟了禪論。 作者簡介:周聰,號覺宇,網名蔥姜園子,任《峨眉山志》編輯部副主任編輯,峨眉文史研究員,峨眉山楹聯協會副會長。曾參與《峨眉文物》《峨眉山志》《中國風景名勝故事詞典》等專著的編輯。先后出版《詩與禪-峨眉山詩詞》《韻-峨眉山詩》《蔥姜園子詩文集》等書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