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去福建廈門觀覽。五老峰下,便是廈門大學。與之臨近景色奇美的南普陀寺,自然是我進香禮拜之地。 走入南普陀寺山門,頓覺心曠神怡。仰觀奇峰疊翠,靜聆海濤拍岸,摩崖石刻與楹聯題額墨跡超越,閩南佛學院誦讀之聲,隨松風飄來,可凈化心境。這片始建于唐代的閩南禪林,在五代時期,曾以泗洲院為名。宋代,改為“無盡巖”,繼而被稱為普照寺。之后,幾經毀滅性火災。直至清代,由一代名將施瑯將軍重建。因與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同祀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 史海茫茫,變數難測。南普陀數次改名、遭劫,但未斷播揚佛法,至今仍金碧輝煌。一如我佛光照,豈是暮靄晨云所能遮蔽? 我在南普陀山光水秀之地邊走邊想,不覺已近午時。因早有耳聞——在南普陀行吟,閩南素齋不可錯過。于是,我目光轉向以精致齋飯聞名遐邇的普照樓。 鑒于職業特性,我在全國山水間行游采寫數十年,所見寺院齋飯難以計數。久仰南普陀素食之美。既來此,怎可交臂失之? 此時,手機響了。一位久居廈門、喜愛我作品的文友熱情相邀。說已在寺院門外等候,已在景區一家特色素菜館訂好餐位。 我在想,既然此次無緣在寺內普照樓用餐,也不妨進去看看。于是,我懷著虔誠之念邁入靜謐、寬敞,散發菜鮮米香的齋堂。在翻閱素宴菜單中發現,每套精美素宴,都有用福建芋頭制作的品牌素菜——香泥藏珍。此時,我眼前閃現南宋辛稼軒詞句,恍若讀景——“鶯蝶一春花里活,可堪風雨飄紅白。問誰家?卻有燕歸梁,香泥濕”。 走出南普陀寺側門,“海會樓”牌匾進入眼簾。這家餐館,既能以“天下第一素宴”向往來客展示,自然有其不尋常之處。文友佇立門前,隨我緩步走入。餐廳一隅,臨窗而坐,伴隨素菜特有的香氣,我翻開線裝書般的菜譜,文圖并茂的經典素菜在眼前一一展現——以香菇絲、胡蘿卜絲、芹菜絲……等富含個性口感的素菜細絲組合的普陀粉絲,色形怡人、口感清爽。以多種菌類及大白菜、胡蘿卜、香菜、小玉米、松仁等鮮香組合的羅漢齋,口感雜而不亂,頗見情調……尤其是南普陀素菜館多見、堪稱當地菜肴翹楚的“當家菜”——香泥藏珍。讓我贊嘆不已。但見細膩白皙的芋泥旁邊,鮮嫩香菜精巧環護,正中部分是一個大香菇。用筷子拂去表層的芋泥,下面隱伏一些鮮香翠嫩的小丁。鑒于記者職業習慣,我向巡視用餐動態的總廚細問,方知這道名品菜,主料為廈門集美區仙景村特產的“仙景檳榔芋”,將香菇、冬筍、荸薺、面筋等切丁炒熟,調以細鹽、味精、胡椒粉作餡料,淋上優質茶油、融入加糖的檳榔芋泥之內,裝碗蒸熟,倒扣在圓碟上,周圍綴以香菜、海苔、或紫菜絲環護。 我與文友細細品嘗著閩南清素美味,話題一直未離開福建芋頭菜品。此時,窗外細雨霏霏,不遠處的竹林像是一首朦朧詩。我接過文友捧來的一杯茶,談及大得禪修者食用芋頭的一則往事…… 百余年前,距廈門不遠的福州鼓山涌泉寺香火如云,梵音朗朗,一位姓蕭的入門人,在此受具足戒。經歷40年苦修之后,這位自號虛云的老和尚,已成為“一心系五宗法脈”的禪宗大德。釋虛云游歷多地,歷任福建涌泉、廣東南華、云門大覺等寺的住持。 釋虛云老和尚年過六旬,曾一度在終南山隱居自修。一年,春節將至。終南山冰天雪地,難以出行。虛云老和尚獨住茅草棚,因禪修而身心愉悅,法喜充滿。 除夕將至,老和尚煮芋頭的同時,打坐入定,似乎在等待芋頭煮熟。不知何時,進入禪定境界。春節過后,在附近修行的復成和尚給虛云老和尚拜年。來到門前,看茅棚外的雪地上,有許多虎爪印記,未見虛云老和尚足跡,不禁擔憂起來。 復成和尚入茅棚,發現老禪師早已入定。 當他為虛云老和尚引導出定之后,先是拜年,而后詢問老和尚吃飯沒有。 虛云老和尚平靜告知,尚未用飯。鍋里正煮著芋頭,不知道可曾熟透。 復成和尚掀開鍋蓋,看鍋里芋頭,早已長毛發霉。于是問老禪師入定多長時間。虛云老和尚掐指頭算了一下日子,已經入定18天了…… 文友聽后,若有所思。我們雙方靜了一段時間,好像都想從這則公案中反思出什么道理。隨后,文友告知,明日引我去鼓浪嶼看海,順便品一把那里的芋頭名品——太極芋泥。 正談論間,窗外細雨變為瀟瀟中雨。雨打芭蕉的聲韻時急時緩,餐廳食客漸漸稀疏。再看桌上,圖案精美、口感滑潤、甜咸適中、鮮香適口的香泥藏珍,還剩許多。看來一段禪話,大可沖淡濃厚的食欲。我們相視一笑,請服務員添一壺新茶,充分享受安溪烏龍茶特有的香氣…… 展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