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孩子們最熟悉的莫過于《西游記》了。像我,學前時在外婆家看連環畫《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看得不亦樂乎;后在四年級暑假捧著舅舅家拿來的《西游記》原著啃了起來,碰到不認得的字自動跳過,竟也囫圇吞棗地看完了。《西游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作者是明代吳承恩,全書主要描述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后,遇見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取來真經,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記》自成書后,原著版、改變版、成人版、學生版、繪本等各種版本層出不窮,而由此改變成各種動畫、電影、電視、戲劇等品種衍生物也豐富多彩。每當聽到“敢問路在何方”的豪邁雄壯的音樂聲,就知道暑假又開始了。這個電視劇86版《西游記》影響最廣了,六小齡童扮的孫悟空、馬德華扮的豬八戒、遲重瑞扮的唐僧等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將此形象當成“正統”,看到別的影視劇動畫片都要不自覺地比較起來,丟下兩字“不像”以作否定。比如我手頭的這本彩繪《西游記》,我一看封面的尖嘴孫悟空與長嘴偏瘦版的豬八戒,就連連搖頭:不像不像!打開《降魔修心:彩繪西游記》,才知這個繪本的插圖是由清代佚名人士所繪,非遺項目“京味評書”傳人林遙著文,北京時代華文書局于2019年6月出版。 圖為大魔現出獅子本相,張牙舞爪正在撲向悟空,八戒懼怕,鉆在草叢中發抖的情景。 圖為悟空在大魔肚子中栓了一根絲繩,鉆出來之后,如同放風箏一樣,扯著大魔在空中翻滾。 此彩繪本《西游記》人物形象“不像”在哪里。我小時看的連環畫形象也就簡單的線條畫,而動畫片上的形象與后來電視版上的形象相差還是很大的。現代唐僧四師徒形象深受86版電視劇影響,一提起《西游記》,孫悟空閃著古怪精靈的火眼金睛、肥頭大耳的豬八戒腆著個大肚子、一身灰衣僧服莊嚴法相的唐僧和忠厚老實滿臉絡腮胡子的沙和尚形象自然浮現在眼前。此彩繪本的畫圖者是清代的老前輩,可惜沒留下姓名,畫的孫悟空活脫脫一個猴子樣,藍色僧服加虎皮裙,尖嘴猴腮大眼睛,頭頂上戴著緊箍咒的那個佛牒正中扎著一個紅圓點,這形象非常接近猴子模樣。而圖中豬八戒,長嘴大耳瘦肚子,其形象更像個野豬。我被馬德華的豬八戒形象所影響,看到這個沒有“大肚子”的豬八戒,一直覺得拿到的是“偽書”。卻不知,從《西游記》人物形象的演化來說,這個清代的形象才是更正宗呢!《西游記》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說,經過唐宋時期的不斷豐富,至明代時由吳承恩完成此作。因為這個神話小說太好看,借鑒者眾多,改變豐富,而人們可能出于喜歡,出于對豬的形象“肥”的觀念,將豬八戒的形象也從清代時的野豬形象到現在馬德華版。這“動物版”孫悟空與豬八戒比現在的“人類版”形象更忠于原著。看完本書,我覺得此彩繪本的豬八亦是挺順眼的了。而書中的犀牛精、獅子精是嚴重偏離當今人們的認知形象,可能是繪者沒有見過這類動物所致,這也是本書“不像”的地方。其實像不像,是要有參照物的,《西游記》本來就是神話小說,無所謂像不像問題。這也說明了神話是從現實中產生的,人的頭腦無法空想或造出一個物種來。 此繪本的作者繪圖時忠于原著,非常注重細節,圖片整體質量較高。全書用300幅圖片,來說明共100回原著小說故事。繪者忠于原著,比如季節輪回,春繁秋實,桃紅菊艷,比如細節描述,在圖片中均會有所反映。比如《烏巢傳經》這一節中,唐僧師徒遇到烏巢禪師時,原著中四周有“麋鹿銜花,猿猴獻果”,在圖片中都進行了描繪。繪者善于謀劃圖片結構來進行說明,比如悟空變作妖怪模樣,或妖怪就成了什么人,都會用圖示進行說明。更精彩的是,繪者會在一幅圖中用分割法將一幅圖分成兩部分或三部分來描繪,幾種情形同時播放,就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進行說明,在清代時就運用此種手法,的確高明。而繪者注重細節這個方面在圖片中比比皆是,如盤絲洞里的蜘蛛絲,繪者就繪得極為用心,將絲線隱隱表現出來,這個連相機也不一定能拍出來的絲線,居然能用一支筆給繪出來,的確不簡單。當然繪者有時候也會有自相矛盾之處,如同一個故事中,唐僧或悟空衣著顏色不一致,讓人覺得有點莫名其妙。 圖為二魔王現出原形,仍不敵悟空,被悟空扯住鼻子,牽往三藏法師面前,八戒在后面,掄動釘耙驅趕。 圖為三魔王展翅在空中,緊緊追趕悟空的情景。 《西游記》是一個斗爭的故事,唯有斗爭,才能創造一個新世界。我們如此喜愛孫悟空,是因為他是打不敗、殺不死的人。他不怕失敗,遇到妖魔鬼怪,總要掄起金箍棒打上一棒。遇到困難,不外乎三條路:繞道、回避、直接爭斗。有人總結中外神話故事,說外國神話故事中遇到困難,總等待救世主光臨,而中國神話故事中人們總是直接爭斗。想想也是,這個法力無邊的孫悟空,哪一次不直接舉棒就打?他從不退縮,從來都是主動出擊,能自己降妖除魔決不回避,即便自己解決不了,也要找人問清方向再去搬救兵。在斗紅孩兒那一回,先被煙火攻,又被冷水逼,搞得火氣攻心、三魂出舍。即便如此,在被豬八戒、沙僧救活的瞬間仍是叫聲“師父”,沙僧說他“生為師父,死也喊著師父”,醒來后也沒顧得上休息,又想辦法如何去救師父。在他眼中,既然要護著師父去西天取經,就沒有打退堂鼓的念頭。這不像豬八戒,一有困難,八戒就要分了行李回他的高老莊。咱中國人就是不怕困難,遇山開山,遇水搭橋,腦海中就沒有“難”這個字。西天路上的81難算什么?歷經風雨14年,不也被唐僧克服下來了?要成功,就學孫悟空,做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漢。 圖為三藏師徒被妖怪放到籠屜中,正要架火蒸煮,悟空真身跳往空中,吩咐龍王,向灶下吹入冷風。 圖為悟空拜求佛祖,降服了三魔大鵬,大鵬正在跪拜。大魔、二魔分別為青獅和白象,已被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坐騎在身下。 《西游記》主要講的是降魔修心。人生在世,最難的是降心魔。而孫悟空裂石而生,憑著自己本事,打到天庭無敵,他就想“老子天下第一”,玉皇大帝算什么,現在該輪到“我來坐龍椅”。而當他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已足足過了五百年!漫長的等待讓他愿意用“護唐僧西去取經”來換取自由。悟空還有一個名字是“心猿”,他的“心頭火”時不時要爆發,要靠“緊箍咒”來壓制。一路上的打斗,不僅僅是打妖怪,也是對他一次次降心魔的過程。人無完人,看《西游記》,就是看一個人的成長。待到成佛,金箍自落。小時候看《西游記》,就是圖個熱鬧,看孫悟空打死了一個個妖怪,拍手叫好。現在再看《西游記》,就看到文字中深藏的為人處世,人情冷暖了。小說中除去消極封建迷信部分外,其隱含的勸人為善、與人為善的思想,還是有積極意義的。有今日果必有前日因,大家都想著做好事,不做壞事,那就有一個美好世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