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我和父親的關系走的越來越遠了,也沒有什么矛盾,只不過,他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方向總是讓我無法接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求學期間,我總是有那么幾次成績下滑的厲害,恰好又是他去開的家長會,免不了被班主任提名批評,這下可不得了,他當著全班同學家長和同學的面質問我:
甚至講出我和同桌關系不正常這種話。 要知道,那個年紀,你可以講我注意力不集中,可以罵我驕傲自大,但是在男女關系上,這就是一輩子的污點。 我忘不了,我的同學忘不了,我的年級主任也忘不了! 后來還是回家后,在我母親的安撫下,我才說出了為什么成績下滑的原因。 只不過是因為晚上熬夜看書過火了,導致白天課堂一直打瞌睡,學習效率其低。 并沒有所謂的驕傲,也沒有所謂的男女關系混亂。 但我對父親的印象卻因為他的那一次不分青紅皂白的斥責下降了許多。 脾氣急躁、分析事情膚淺、責任心差,等等,這都是我對他的評價。 后來,在我接觸了心理咨詢師這個行業后,慢慢對于父親的這種教育也有了清晰的理解。 很多家庭中的父母都走過這樣的路——自己都還不懂的領域,卻硬著頭皮來教育子女,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就比如我父親當著全班師生的面大吼大叫,在他“教育”我的期間依舊讓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不要哭泣,不要朝他發脾氣死犟死犟,不要質疑他說的每一個可能導致我成績下滑的原因。 可是,在我看來:他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給我又樹立了一個什么樣的“好榜樣呢”? 他的這三條指令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孩子哭泣是一種發泄情緒的行為,如果強硬的讓孩子忍住,次數多了,孩子的情緒得不到釋放,總會找另一種途徑,比如自殘,比如抑郁。” “當父母和孩子在某些問題上有沖突時,父母總是會第一時間認為自己的才是正確的,這是一種角色的“權威”在作怪。 就好比對待成績下滑這件事,有和孩子真的去溝通過,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在擔心什么?而不是一句:你成績下滑肯定是因為你沒用功。” 花費時間在任何一種指責上都會讓你失去效率,并且限制你做出改變的能力。 而指責是在以一種昂貴、無用且具有破壞性的方式使用你的能量。 據我所知,成為父母的最好的準備工作是父母能夠發展出對待新事物的開放態度,幽默感,洞察力,坦率而真誠。 沒有任何事情能像教育孩子一樣顯出成人知識的匱乏。 這些條件都是是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學習,去磨煉的。 我們經常能通過“事后的認識”,明白之前怎么樣就會更好,這就是學習的力量。 在你沒經歷之前,這些“認識”都是從我們一步一步的試探中、檢驗中得到,只有你參與過失敗、焦慮、矛盾,才能有對應的改變、冷靜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幾個月前,我接過一個案例:
大多數父母來咨詢,都會有一個表態:我肯定不會用同樣的方式來養育我的孩子,因為我受夠了那種苦。 可是,事實上,我們在兒童時期經歷的那些,無論舒適與否,由于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出現,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基本成分。 這些熟悉的力量,總會在我們不經意間顯露出來。 所以,當你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向孩子發脾氣時,當你又一次做出了你的父母曾經做出的錯誤示范時,不要驚慌,因為“熟悉”的力量確實強大,我們真的還需要一段時間讓自己有一個改變。 現在花一分鐘來回想一下你自己,想一想,你和你的孩子一起經歷過這些不同的事情中,有多少是對你們有幫助的家庭經歷,又有多少是你認為很糟糕的家庭經歷。 嘗試去分析,如果再來一次,你怎么做會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