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有兩位家長向檸檬吐槽: “老師,我女兒8歲,昨晚我剛盛好湯要端去餐桌,她就著急從我手上接過去,我怕燙到她沒同意,她硬是要做,結果咣當一聲,給我摔了!” “老師,我兒子的班主任找我好幾次,說他總是丟三落四,課本丟了都不關心,讓他到教室門口罰站他也不在乎。我回家質問他,他總是沉默回答。我氣的打了他。” …… 以上兩位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說實話,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錯太普遍了,次數多到沒有時間來計算。 而面對這頻繁發生的錯誤,不管是新問題,還是某類事件重復多次,家長們的應急回應,好像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理性”。 簡單和粗暴,可以這么總結吧。 那之所以家長做出這樣的反應,原因就在于: 把孩子犯錯這種行為當成是一種不應該的事件對待,或者說,在家長的腦海中,孩子就不該犯錯。 然而,針對這樣的教育觀點,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簡·尼爾森卻這樣說: 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如何對待錯誤要比犯的錯誤更重要。 為什么說對待錯誤更重要呢? 原因在于以下兩大點: 一、孩子犯錯很正常 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促使了他們總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知這個世界,那對于未知的事物,在經驗不足的基礎上,犯錯誤總是在所難免的。 就好比,第一位媽媽和女孩:
二、家長的態度決定著事件的走向 女孩第一反應肯定是害怕。 因為,想的好事卻辦成了壞事,肯定會被批評。 如果這時候,媽媽的反應是臉色大變,怒氣斥責孩子,那么很顯然得到的回應便是:
而這類小事件,是時時刻刻都發生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中的。
和孩子相處,總歸有情緒失控不耐煩的時候。 那在面對孩子犯錯的一瞬間,媽媽或者爸爸是否能即刻調整好應對情緒和措施,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三、對問題的具體應對方式影響著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 第二位家長,事后我和她聊了幾句,她到現在都不知道,孩子到底因為什么沒做完作業就回家。 反而是,一直繞著孩子在學校不聽話這個點,而沒有真正關注孩子的需求點。 那么,自然還有下一次孩子無緣由的背包回家,最終事情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因此,檸檬在這里再次提醒大家,想要積極有效直面孩子犯錯誤這件事,必須做到這三點: ①調整好情緒; ②和孩子做溝通; ③具體詢問事件發生的緣由經過結果最初最終目的分別是什么,最終如何調整現有應對模式。 這一系列的每一個步驟都不能減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