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從這句話,就能看出,有朋友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但是想擁有真正的朋友,又是多么難的事,所以才會說,一個人這一生能認識一個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就足夠了。 然而在和一些檸友互動聊天時,我發現有些人很容易陷入到一些誤區中:
這種擇友的渠道和交友的方式,讓你在日后跟他們相處時并不能真正體驗到愉快的感覺,可是你又不得不一直壓抑自己的不舒服。 也有一些檸友會向我傾訴TA和朋友之間相處的事情:
那該怎么判斷呢? 其實,我們能否和一個人成為真正的朋友,往往會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當這些因素都趨于正向時,你會自然而然地和對方越來越親密。 下面我來說說這幾個因素: 第一、接近性。 回想一下,你交的朋友,是不是很多都是一個地方長大的,上學交的朋友通常是一個班級、一個宿舍的,和同事之間也容易建立比較好的關系。 這種距離的親近性更容易激發喜歡的感覺,因為相比于遠在其他城市的人,你更容易認識身邊的人,見面聯絡更方便,維系感情也就更容易了。 第二、吸引力。 這個吸引力可能是對方的外貌、或者是對方的性格、才能,當你在對方身上看到了某些吸引你的特質時,你通常也會不由自主的靠近他。 第三、相似性。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和對方的相似性多,代表你們會擁有相同的態度和價值觀,也就更容易理解彼此。 第四、我們更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就提到,我們的需求包括歸屬需要、被尊重的需要。 如果一個人老是打擊你、否定你,你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那么這樣的關系也很難讓你開心。 以上的四點因素,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你都有潛在的好處。
所以,我們喜歡一個人,往往是看在對方身上能否有所回報。 而對方是否愿意與你成為朋友,也是看是否在你身上得到回報。 這就是吸引的回報理論,我們喜歡那些回報我們或者與我們得到回報相關的人。 如果你在對方的身上得不到這種被回報的感覺,只是在不停的消耗,可能你需要考慮一下,你們是否還有必要繼續了。 雖說,真正的友誼是經得起時間和空間考驗的,但是,想要長久的維系下去,也需要你們一起付出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