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的國內各種網文和地攤段子里,解放戰爭末期被打到緬甸越南的國民黨殘軍,幾乎被被各路段子手吹成“人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入水如獺,其勢如泰山,外國如累卵”的六如天兵。而早期幾次戰斗的勝利事實也給這些段子提供了“事實依據”和“真實基礎”,然而扒開歷史的塵埃,我們究竟能看到什么呢? 殘軍打家劫舍后回營 首先有一點必須說清楚,所謂國民黨殘軍,本身就是一群被打成殘兵敗將的喪家犬,這些人早就已經失魂落魄,而且還攜帶了大量家屬,其戰斗力和機動性本身不可能太強。但另一方面,早年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是剛剛獨立或正在內戰,其軍隊本身戰斗力也沒怎么靠譜。這種情況下,硬說誰的戰斗力更強,那也是里矮子里拔大個,拉出來的也好不到哪里去。 最早跑出去的,不過是以李國輝為首的1500多名殘兵敗將,后來他們重新整編后,兵力有了3000多人。但是為了對付他們,緬甸方面先后出動了十余萬人,經過了薩爾溫江等幾次戰役,并沒有徹底打敗殘軍,反而遭到了殘軍的反擊,損失慘重。在遭到失敗后,緬甸方面把此事告到了聯合國,控訴這支部隊侵犯緬甸主權。在國際壓力下,蔣介石下令撤回部分殘軍官兵,命令李彌帶領5000多名殘軍回去了臺灣。但是當時李彌等人并不愿意離開,原因也很簡單,去了臺灣,那就是抽掉了主心骨。前有孫立人被軟禁的例子,李彌也不愿意重蹈覆轍。而且在這些大陸逃出來的國民黨軍人看來,臺灣就是個小島,在金三角離老家還近一點。最后在百般催促下,這些人才不情不愿的回去了臺灣。但是他們在臺灣過的并不好,許多人終生娶不上媳婦,孤老在眷村。 在主力被抽走后,剩下的殘軍顯然沒什么戰斗力了,1954年,李彌部隊撤走以后,余殘軍的司令段希文指揮殘軍攻打緬軍駐守的猛漢地區。結果叫人大跌眼鏡,殘軍以兩個團十倍的兵力發起進攻,居然沒有打下緬軍一百多人駐守的猛漢,而且還被緬軍增援部隊擊敗。此次事件給了緬軍極大信心,隨后緬軍對殘軍發起了多次進攻,一度把殘軍打的走投無路。1961年春,緬軍在一系列勝利后,發起湄公河之春戰役,意圖決戰消滅殘軍,并最終把殘軍擊潰,成為了在金三角地區的散兵游勇。 回望國民黨殘軍在東南亞的歷史,也就是一群流寇跨境流竄的歷史,并沒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經歷。這幫人除了販毒殺人禍害了其他國家人民外,還不時流竄回境燒殺搶掠,鬧得各國人民不得安生,最終在各國的打擊下,消失在了歷史的深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