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在制造業向數字化邁進的路上,同樣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難題。IT和OT之間的距離看似不遠,卻始終缺乏能讓二者面對面接觸的“配送員”,這就導致不少工業企業只能看到名為數字化的“空中樓閣”,但卻無法找到落地實施的“可行路徑”。
物聯網智庫 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和出處 導 讀 在制造業向數字化邁進的路上,同樣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難題。IT和OT之間的距離看似不遠,卻始終缺乏能讓二者面對面接觸的“配送員”,這就導致不少工業企業只能看到名為數字化的“空中樓閣”,但卻無法找到落地實施的“可行路徑”。 早已習慣了在電商平臺上購物的我們,對“最后一公里”這個概念并不陌生,配送員通過運輸工具,將貨物從物流分揀中心送至客戶手中,讓“快遞”的價值真正得以實現。“最后一公里”是整個物流的末端環節,雖然距離短,但是意義重大。 在制造業向數字化邁進的路上,同樣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難題。IT和OT之間的距離看似不遠,卻始終缺乏能讓二者面對面接觸的“配送員”,這就導致不少工業企業只能看到名為數字化的“空中樓閣”,但卻無法找到落地實施的“可行路徑”。 正是基于這樣的現狀,由施耐德電氣攜手AWS、聯想集團、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共同發起的“共創生態圈,共筑工業夢——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于3月18日正式啟動。 該計劃旨在通過對工業生態圈資源的整合,挖掘并孵化出一批在智能制造領域有潛力的創新技術導向型企業,從技術、市場、投資等方面給予培訓和認證,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和融合IT和OT技術,增強技術與方案的整合能力,開發創新的解決方案,最終在相關行業的用戶上實現復制推廣,以真正實現打通數字化轉型“最后一公里”。 “獨行快,眾行遠”,領導企業跨領域協作 近年來,中國工業領域智能化轉型進入加速發展期,應用場景豐富、市場空間廣闊且推進動力強勁。智能制造對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們也面臨很多非常現實的問題,如信息化、自動化基礎薄弱,智能化應用閉環困難/成功經驗稀缺,技術棧復雜/技術儲備能力不足等…… “如何推動整個中國工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呢?”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的李東紅副院長對此表示,“這個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中國的智能制造能不能實現由點到線到面再到整個生態的變化,如果能實現這樣的變化,我國的智能制造就會真的達到預期的設想,如期走向高質量發展。” 生態的建立離不開制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通力合作。身處數字經濟時代,一個企業既面臨著競爭,同時又面臨著合作,“競合”并存是一個常態。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對此深以為然,他對媒體表示,“數字化轉型不是一個企業單打獨斗,也不是靠幾家企業就能夠完全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工業應用場景上,這是一個行業生態整體的轉型。” 俗話說,“獨行快,眾行遠”,所以這次施耐德電氣攜手AWS、聯想、清華全球產業研究院,希望能把跨國企業、中國企業以及高級學府等不同層面積累的專長和優勢匯總在一起,和大量的中小型企業一起共筑綠色智能制造生態圈。 當然,目前智能制造領域有很多的聯盟和組織,各自的定位和發展情況也不相同,那么施耐德電氣牽頭的綠色智能制造生態圈有哪些機制可以保證此次創贏計劃持續有效的運營下去? 面對物聯網智庫記者的提問,聯想集團副總裁、首席研究員、數據智能業務集團產品及生態負責人田日輝答道:“我們幾家的產品具有良好的互補性,通過把我們互補的平臺、技術和經驗進行深入的整合,進而打造一個一站式、全價值鏈的支撐平臺,讓我們的合作伙伴能夠在這個平臺上進行數據智能、IT、OT領域相關應用的開發。” 未來,四家發起方會像從一個點放射出去的多條線,連接十家、百家甚至千家企業,讓線逐漸連成面,最終建立一個廣泛的、龐大的、互相能夠賦能的生態,共同促進綠色智能制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賦能中小企業 工業數字生態的壯大離不開生產制造一線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正是由于這一部分的缺失才使許多行業數字化轉型的落地遭遇困境。在數字化轉型“最后一公里”,掌握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各種新型數字化技術以及自動化技術專長的中小企業備受關注,其發展、壯大與繁榮對工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與落地將起到重要作用。 但在現實中,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障礙是:他們缺少足夠的資金和技術去發掘并真正有效的解決問題,實際上他們也很難把自己的技術融入一個特別好的應用場景并解決規模化復制的問題。 這正是施耐德電氣攜手AWS、聯想、清華全球產業研究院發起這個活動的初衷,他們希望能用自己的專精知識和經驗賦能中小企業。 具體來說,施耐德電氣將結合自身在能源和數字化雙轉型中的經驗,以EcoStruxure的開放技術架構為基礎,貫穿互聯互通的產品、邊緣控制、應用分析與服務這三層架構,幫助企業對產品與生產的全生命周期進行融合貫通;AWS則將憑借在全球積累的成功實踐,為入選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及培訓,幫助其使用世界領先的云服務和技術;聯想集團將提供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工業智能技術與產品支持,并開放聯想工業互聯網平臺供參與企業學習和接受培訓,為更多工業生態用戶、中小型企業和開發者提供一站式全鏈路的場景應用和在線服務。 幾家的產品的資源相互補充,舉個例子——施耐德電氣可以為用戶提供基于EcoStruxure架構的完整解決方案,但是每一個行業用戶在每一個具體的或大或小的工業場景上都會有非常獨特的需求,單靠施耐德電氣一家并不能完全解決,這就需要另外掌握相關know-how的企業加入生態,利用綜合的解決方案去賦能。比如聯想的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技術如果能跟施耐德電氣的EcoStruxure技術深入結合起來,解決一些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或者基于機器視覺算法的問題,就能給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 另外一點很重要的是,數字生態也需要有具體的工業場景。所以在“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前期,幾家發起方廣泛聽取了用戶在目標場景上的一些反饋和意見,在這基礎上提出幾個具體、明確的應用場景:包括冷鏈物流,水泥行業的能源成本分析和運行優化角色系統開發,以及在應用材料上的OEE等,來看具有領先技術的中小企業對這些應用場景能否進行技術解決方案上的突破,帶來客戶和中小企業在相關產業上數字化轉型上的具體落地。 龐邢健表示:“我們期待這次招募的中小企業能夠學習領先的技術,能夠成為綠色智能制造的中堅力量,期待著大量的中小企業掌握包括像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及各種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專長,無論是在IT、OT、CT、DT等各個領域,都能夠在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