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中年,人已走了半生。沒了青年時的鋒銳,還不知老年是何光景;“老軀健似中年日,鄉俗淳如太古時”,可見,在陸游看來中年是最好的年齡階段。 風景看夠了,有了家,有了孩子,上有老下有小,中年人的重擔不輕松。在此關鍵階段,尤要警惕。 人到50,想要安享晚年,做到“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老祖宗的經驗很受用。 三不比第一,不比錢財。把錢“看明白”是很難的,在當今的物質文化圈中,人們對錢的看法總是復雜的,有厭憎、有喜愛、有無謂、有重視。 錢,乃身外之物;不管你如何看待錢,該有的總會有,不該有的強求也沒用。 比錢財,是最幼稚的比法,因為想知道他人錢多錢少,須知他人賬戶上的資產,他人之財你又怎知?“財不露白”是大多數人的做法。 所以,大多時候都是個人猜測,猜來猜去不到頭,反而顯得自己氣量太小,失了格局。 第二,不比子嗣。當今,很多父母對自家孩子寄予的希望太重了,以至于成了負擔。從孩子剛剛咿呀學語,就要報早教班,生怕自家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起跑線”是誰定的呢?自然是家長。家長總會自以為,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于是擅作主張替他們安排好了一切,“為了孩子好”是必然的,但也不乏有幾分“比較”的意思。 到了50,孩子基本上快要踏入社會,此時再插手孩子之事,則有些多管閑事。 從小到大,你已經為他做的足夠多了,接下來的人生路,該由其自己放手一搏。認清自己的位置,你不再是主導者,而是旁觀者、建議者。 第三,不比婚姻。走過了半生,婚姻的“新鮮”早已過去。古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能夠與妻子結伴走到今天,本就不易,再拿這份婚姻去比較,則顯得自己的婚姻太過廉價,不值得。 三不言第一,不說壞話。說人壞話,是最惡劣的行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不亞于偷、搶、謀殺。 人與人之間本應和諧相處,惡言相向就會有一方受到傷害,不要小瞧語言的力量。 張口說他人壞話,會顯得自己不懂分寸,不知做人。且說人壞話,就意味著結怨、結仇,冤家宜解不宜結,仇人多了,遲早會出事 第二,不說閑話。“哪個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說人是非,道人長短,總讓人覺得帶有一定的“目的性”。 或許,你只是單純的想說,但也會被人誤解,禍從口出,猶不自知,古往今來,大有人在。 第三,不說怨話。抱怨,除了惹怒老板、浪費時間之外,毫無用處。怨天尤人,怨一整年也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有任何收獲。 既然走到了這一步,就不要再去想著抱怨,不如動起手來,用雙手去成就自己的未來。 三不忘第一,不忘初心。大概世間少有人能做到一路走來能夠初心不改,始終如一的看待這個世界。 這本是生活的磨礪,生命不可能從頭再來,當人形成固定的價值觀后便很難改變。但需要有一點銘記,做人做事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初衷。 明白自己的目標,哪怕稍稍偏離航向,及時改正,依然可以到達彼岸。 第二,不忘孝心。自古忠孝難兩全,放在今天來說就是孝心與工作難兩全,不可能時刻帶著父母,因為每個人,除了對父母應盡的,責任外還有對社會的價值。 所以不忘孝心更多的。是呀,多關心呵護年老的父母,對于遠在老家的父母來說,常回家看看,就是最大的孝順。 不忘孝心,不要忘記自己來時的地方,否則當父母不在時,我們所剩下的,只能是沉默的歸途。 第三,不忘恩情。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是中國人的歷來傳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出現貴人,他們在我們危難之時伸出雙手,不求回報,或許只是順手而為。但是,我們理應銘記心中,時刻想著報恩。 恩情似海,不能遺忘,如此才能造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佳話。 結語中年,雖然沒了少年的青澀、青年的絢爛,但是,我們卻擁有了生活的智慧與處世的哲思。 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在這個越活越明白的年紀,這些東西總要懂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