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富智 時常我們在不同場合都會談起命運,言說自己命運中的種種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哀慟凄傷、生老病死。那么什么是命運,是否命運在人的一生中不可改變?辭海詮釋:命即指生命,運則是生命運行的歷程。命運在時空中有著變數性,也就說命運在時運與機運中既可以改寫又不可以改寫,其關鍵在于我們面對時運與機運時的重新審定。 佛教認為每個人生來就受制于宿命條件的限制,前世業力的顯現,造就了各種不同的命運。也就是前世修來今生用,種什么因得什么果。三世因果,使人的命運輪回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然而這種業力凝聚著一個人一生中所動時念想的意念和無名行為,蓄久成習,最終形成因果,這就是業力因果。在佛教看來,因果是不滅的,它會歷經數年而彰顯我們在命運的路途種下的因,得到的果。佛陀教人信守業力,信守因果,就是為了依據業力的因果律闡述業報的三時業——即順現受業(現生造業,現生果報)、順次受業(現生造業,次生果報)、順后受業(現生造業,延生果報)。正是這種因果定律,培植人們心田中的純善、慈愛、容忍、寬讓、大度以及不爭不執的美德,從而度化眾生明白業力就是命運的主宰! 在命運天定論的儒家觀點中,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似乎就是天命牽制了每個人的命運,這是劫數中的定數,誰也無法逃避和改變?!叭f般皆有命,半點不由人”、“神仙難救無命人”、“千算萬算不如天算”即是此意。但是這只是我們從某一層面上的解析,如果從孔子的民無信則不立和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探究,順應自然、忠孝厚德就成了儒家對待命運,衡量命運中仁義禮智信的尺度和變數方式。如此看來儒家并不是固守宿命,而是在自省、自求、明辨、篤行、遠思中宣化安于內心修為,點醒世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怨天,也不尤人,闡述一個人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所體悟的人生境遇。恰恰是這種超出小我尋找大我的超越,使得儒家應和了天道,培植了人的愛民懷德及修為自己內在本善之心的道德性體。這點在某些層面上和佛家也是一致的。如果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中窺探儒家命運觀,那么盡心竭性,所以承天;秉心不違,立命之道,也就成了儒家善化和啟迪人生修身安命的經典論述。如此看來,儒家的命運觀是建立在內化的基礎上,也就是儒家在入世思想的左右下強調一個人能安于內在德性修為的同時更要對人生有一種大智如愚——事如春夢了無痕的泰然處之的胸懷。如此,成仁二字也就推翻了許多學者認為儒家命運觀的消極論述。因為在這兩個字中涵蓋了一個人對自己命運的清醒認識和主觀辯聰的洞察性。恰恰是這種志士仁人,在理想與現實面前超越了命運中的客觀限制。 抗天命,才會命由我造;知天命,才會福自我求。這個觀點在道家看來則是“道不遠人,乾坤自在”的自命自修。陰陽盛衰,生死交替,乃自然之道,任何人都無法改變。自然是無上的法門,人從出生主宰自己命運的不是天而是自己。通過無上法門,一個人才能達到自性自度、自修自明,擺脫困惑在心中郁結,達到自神自化。這在道家看來是一種大無畏的人生氣概。因為道家在這點上突破了儒家限于王公士大夫協調人倫關系經世致用的狹隘處境,道家把自然作為主體,據守山野,駕馭自然,成就真人。老子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這句話實際上道出了一個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就看你如何去修煉他。但同時道家也殊途同歸地強調了“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顯現了道家把握人生本體,改造自我,發揮主觀能動性,超越命運的主張。致虛極,守靜篤,也就成了道家窮理盡性的命運觀。 2020年9月23日修改于問梅草堂燈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