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篇早期板塊運動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脈,使亞洲南部地區形成了一層天然屏障分割線,印度成為了熱帶季風氣候 北極地區:北極熊 polar bear 海象:由于全球變暖,部分海象將棲息地由海灘轉移到石崖上,遇到恐慌逃跑會跌落發生踩踏,每次都有二百只左右死亡,現在這種現象越累月頻繁 堪察加棕熊:生活在俄羅斯北部,靠近火山地區,冬眠 中國:神農架 川金絲猴 生活在氣候寒冷的喜馬拉雅神農架地區,鼻孔朝上不耐寒,會家族式報團取暖 伊朗:盧特沙漠 最高達到70℃高溫 華麗扇喉蜥:雄性以鮮艷的藍色喉部扇形部位吸引雌性的一種蜥蜴 蜘蛛尾毒蛇:尾部像蜘蛛一樣誘惑鳥類捕食,從而捕食鳥類,長得像尖楞的枯黃色巖石 印度尼西亞:雨林面積減少了1/3,許多動物失去棲息地 紅毛猩猩:由于棲息地減少,專門設立了一片森林保護。雌性猩猩只有食物充足的情況下才會孕育,一生只能養育4-5只幼崽 蘇門答臘犀牛:只有非洲犀牛的1/5大小的小巧犀牛,現在僅剩30只 鯨鯊:方頭型鯊魚,印尼政府出臺相關法律,當地人由捕殺轉為保護 南美洲篇原駝、美洲獅:原駝重量是美洲獅的3倍,生活在安第斯高原附近。近年在人類的保護下,美洲獅數量上升 絨頂檉(cheng一聲)柳猴:白毛覆頂的一種猴類,生活在為了發展農業95%低地森林都被破壞的哥倫比亞地區,僅有5%的一小片森林留給猴類 南美洲南端 洪堡企鵝、海獅:生活在島嶼,鳥類留在島嶼的糞便1米多厚,為洪堡企鵝孕育提供了場所 亞馬遜雨林:生活著超過200萬種動植物 緋紅金剛鸚鵡:飛越100公里看亞馬遜河流域,在空樹干中筑巢,為幼鳥取食泥土來汲取生長所需的鹽分 亞馬遜內流河:地下水涌出,經過石灰過濾而異常清澈的河流 黑帽懸猴:喜食長于河邊的低矮樹木的果實,形狀類似藍莓 水蚺:現存蛇類中最大的一種,可達200公斤 希氏石脂鯉:跟隨黑帽懸猴找尋食物,食其掉落的果實 安赫爾瀑布(Angel Falls):落差979米,位于委內瑞拉 匹諾曹安樂蜥 伊瓜蘇瀑布:雨燕,筑巢于瀑布后面以防鷹類捕食 澳洲篇由于板塊運動,澳洲跟其他大陸分隔開來,其所擁有的原始森林是1.8億年前的原始狀態,大部分地區都很干旱,中部多為沙漠。由于其板塊獨立性,動植物和生態系統也是獨一份,有很多特有物種,60000年前就有土著居民在石頭上刻畫多種動物形態 澳洲野犬:澳洲土著獵犬,害怕人類,被200年前人類帶來的貓、狗所傷害 袋鼠:不止可以生活在炎熱地區,寒冷雪地也可以生存 鶴鴕:澳洲獨有動物,森林中的最大捕食者,身高超過2米,頸部羽毛是鮮艷的藍色,由雄性養育雛鳥 眼斑巨蜥:沙漠地區,通過捕食蜥蜴汲取水分 藍舌蜥:長得像短蛇,舌頭是藍色的 棘蜥:全身像布滿枯黃的荊棘,四肢放入水中后皮膚紋路可以吸收水分,直達嘴部 虎皮鸚鵡:上萬只鸚鵡集體行動,每天長途跋涉尋找水源,強調整體性,上萬只如同一只一樣行動才不會遭到危險 袋熊:肥敦敦,吃一點草可以維持幾個星期 袋獾 樹袋熊:專吃有毒的桉樹葉 袋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動物園僅存一只,現已滅絕 鯊魚:比恐龍還要早2億年的原始動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