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陽中學簡史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淮寧知縣潘鐘瀚在縣城文昌宮創辦柳湖書院。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陳州府知府劉更壽奉旨在柳湖書院舊址,引進近代中西方先進辦學理念,根據“癸卯學制”,創辦了“陳州府中學堂”,成為河南省第三個創辦的中學堂,這就是今天淮陽中學的前身。劉更壽在豫東開啟了“廢科舉,興學堂”的先河,成為了淮陽中學的創始人。他還在學堂楹柱上撰寫對聯:“二千石自信未能幸淮水東流不帶渣滓污故土;七十子同心向學看柳湖西畔遍栽桃李待成才。”該聯成為淮陽中學校史中最早最珍貴的文字資料。 1938年,日軍侵占淮陽,學校曾轉遷到南陽方城、內鄉以及商水黌學院、固墻等地辦學,抗戰勝利后回到淮陽柳湖書院舊址辦學。解放戰爭時期,學校曾轉遷到平漢線(今京廣線一部分)沿線的漯河東關、西平、信陽等地辦學。1949年3月,學校回到淮陽,校址在淮陽師范北院平等北街附近(淮陽縣于1950年在淮陽中學1903年舊址創辦了淮陽縣第一中學,因為淮陽中學為省屬,淮陽一中簡稱為“縣中”,淮陽中學簡稱為“省中”)。1952年8月,學校搬遷到北關紗廠,1969年,學校搬遷到白樓陶河林場,1974年學校搬遷到現校址至今。 學校曾于民國時期先后更名為“陳州府官立中學校”、“河南省立淮陽中學”、“河南省立第四中學”“河南省立淮陽中山學校”、“河南省立第三中學”、“河南省立淮陽中學”。新中國成立后,學校曾先后易名為河南省立淮陽中學、淮陽大學、淮陽五七學院、河南省淮陽中學。 1978年,學校被河南省教育廳確定為全省二十四所重點高中之一,定名為“河南省淮陽中學”至今。1988年,學校被評定為“河南省文明單位”至今;2005年學校被評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2007年被河南省教育廳批準為“宏志班”承辦學校;2011年,學校為紀念登山英雄校友王富洲創辦“富洲班”;2017年,學校獲得周口市唯一的一所“全國文明校園”稱號。 民國時期,第一位被授予中將軍銜的共產黨員后曾任廣州國民政府海軍局代理局長兼中山艦艦長的李之龍、五四時期深受魯迅先生贊譽的著名進步詩人徐玉諾、早年傾向進步獻身教育事業的吳丹坤、河南省著名教育家蔡衡溪、“豫東三杰”之一的張又銘等曾在此任教。 學校從創辦至今,先后走出了著名鄉村教育家王拱璧、受到毛澤東贊賞的紅軍師長嚴圖閣、參加過臺兒莊會戰的著名抗日將領黃樵松、抗日名將黎廣詩、抗日名將張宗衡、中國火炸藥理論的奠基人趙子立、河南統戰工作的著名領導人王恩九、世界上第一個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王富洲、享譽中外的《大鬧天宮》動畫片編劇李克弱、戲劇教育家蘇堃等以及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美的集團房地產總裁郝恒樂、上海同策集團董事長孫益功、上海麥金地集團董事長孔德順、信太集團總裁張瑞輝、研制出孕橙助孕溫度計的王胤、河南省2007年高考理科第一名曾獲鐘家慶數學獎的樊玉偉、河南省2013年高考理科第一名孫寒泊等。 (李濤 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