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谷會會 隨著人口增長和老齡化程度加劇,我國腫瘤患者發病率和死亡率持續走高。作為目前尚未攻克的疑難雜癥,中醫在腫瘤治療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近年來,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等西醫治療手段不斷發展,中西醫結合逐漸成為攻克腫瘤的探索方向。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林麗珠便是其中的先行者。從事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與研究工作30多年,林麗珠與腫瘤的斗爭成果頗豐,并仍在繼續。 “不管中醫還是西醫,都各有長短,應根據病人病情具體情況辨證選擇,在合適的時間提供最合適的治療。”近期,林麗珠接受健康界專訪,講述到底何為中西醫結合,又如何利用這一“利劍”與腫瘤斗爭。 中醫腫瘤科臨床科研同步發展 依托嶺南中醫腫瘤學術流派,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下稱一附院)早在1987年底就開設了腫瘤科。畢業后的林麗珠,經過層層選撥留院成為其中一員,親眼見證了腫瘤科從零發展為中醫腫瘤治療的領先者。 目前,一附院腫瘤科不僅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腫瘤重點專科組長、肝癌協作分組組長單位,還是華南地區中醫(專科)腫瘤診療中心建設單位之一。 (腫瘤科病區一覽) “當時腫瘤行業相關的從業人員并不多,病區也不大。”初入行時,林麗珠發現腫瘤治療是一個相對新興的領域,與之相應的是腫瘤治療手段的缺乏,尤其西醫。“當時西醫治療腫瘤的方式很有限,只有寥寥無幾的幾個化療藥。”也正因為此,“中西醫結合”成為林麗珠的治療思路,也成為一附院的治療特色。 在這一治療思路的指導下,林麗珠帶領團隊逐個攻克肺癌、肝癌、腸癌等重點病種。尤其是肺癌,研究的時間最久,成果最多,包括中醫藥應對靶向藥物副反應、中醫藥與化療的聯合治療等內容。對于新生的免疫療法,林麗珠密切關注,“我們也在探索中醫藥與免疫療法的協同作用”。 “圍繞肺癌,我們承擔了許多國家重大項目,像“十五”攻關項目、“十一五”支撐項目、三部委中西醫協同重點攻關項目、國家循證醫學項目等,關于中醫藥抗腫瘤的機理我們還承擔了超10項的國自然項目。” 辛勤工作與過硬的業務能力為林麗珠贏得了諸多榮譽,她不僅獲得了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年度又獲得了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們一點兒也不缺科研經費,缺的是時間和精力。”林麗珠開玩笑的話語背后是手握過千萬科研基金的底氣。 中西醫結合關鍵在“辨病” 近年來,以靶向藥和免疫治療為代表的現代醫學腫瘤治療技術迅速發展,使患者獲得了長期生存的可能。但是,在以化療為主的時代,由于化療藥物療效的局限性以及耐藥性的產生等,使得晚期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的機會微乎其微,在這種情況下,經過長期臨床實踐,證明了中西醫結合對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是有幫助的,中醫藥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目前,林麗珠針對中醫藥與靶向藥的聯合的研究已獲得初步成果。“中醫藥在處理靶向藥物副反應方面以及延緩耐藥性方面效果明顯。”林麗珠說。 她舉例說,病人服用EGFR-TKIs藥物后,身體會出現皮疹,是靶向藥物最常發生的不良反應,使用西醫的消炎藥和抗生素都收效甚微,但使用中藥外敷的效果非常好。目前,林麗珠正進行相關臨床試驗,相關研究獲得中西醫同行的認可。 (林麗珠主導中醫藥治療靶向藥物副反應研究) 此外,中醫藥與一代EGFR-TKIs藥物聯合使用,能夠很好地延緩耐藥性。“聯合中醫藥,我們有些病人用了近十年一代藥物,效果還是很好,從臨床到基礎研究均證明了這一點。”林麗珠說。 “治療腫瘤的過程中,中醫有長處也有不足,西醫亦如此,兩者應取長補短,結合治療。”具體如何結合?林麗珠認為其中的關鍵在辨證、辨病,即根據患者病情實際情況,決定中西、西醫的配合。 例如,中國的肝癌患者一般都是從乙型肝炎發展到肝硬化再到肝癌,80%的病人都具有肝病基礎,且由于癥狀不明顯,大多數病人肝癌發現時已到中晚期。“對于中晚期肝癌,如果病人肝功能不太好,我會考慮以中醫藥為主,提高病人的生命質量;對于早期肝癌,就必須盡可能的進行手術治療,術后用中藥治療可以防止復發與轉移。”林麗珠說。 無論西醫還是中西,最終目的都是給病人提供最合適的治療,保證病人生命質量。“只有非常了解中西醫各自的長處與不足,才能給病人提供最合適的治療。”林麗珠說。 中醫治癌用的是綜合思維 目前,西醫被視為現代醫學、主流醫學,而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中醫,并非主流。 與西醫相比,中醫的思維含有哲學的思想。“你看到我屋子里這些錦旗,上面寫著‘仁術濟困、仁心暖人’,醫術與仁術密切相關,這就體現著中醫的智慧。”林麗珠說。 (林麗珠辦公室錦旗隨處可見) 人體是復雜的系統,同樣的病人,不同的醫生,哪怕使用一樣的藥方,病人感覺是不同的,療效就不同;而病人由于生活環境、經濟狀況、家庭關系等種種因素不同,即便使用相同的藥方,效果也存在差異。 “例如,兩個病情一樣的患者,姑且不說基因差異,一個病人如果經濟條件好、家庭合睦、心情愉悅;另一個經濟條件差、鉆牛角尖、心情焦慮,兩人采用同樣的治療,前一個的療效一定比后面的好。”林麗珠補充道,疾病治療不僅針對這個病,而是人體與環境互動的整個過程,畢竟人是一個社會的人。 而中醫更關注這些“非疾病本身”的因素,采用的是綜合思維,辨證論治。“作為醫生,除了有醫術,還必須有仁術,兩方面結合起來,效果更好。”林麗珠說,關注了“非疾病因素”,治療起來往往事半功倍,而這有時候很難用所謂科學思維來解釋。 “在中國,中醫的宣傳并不多,部分國人對中醫仍存偏見。”林麗珠說,實際上那些反對中醫的人,并不真正了解中醫,而由于門檻較低,社會上存在一些偽中醫,更加劇了公眾的偏見。 例如,公眾認為中醫藥對肝功能有損害。但事實是,中醫藥包括許許多多中藥,涵蓋范圍很廣。《神農本草經》中將中藥分為上品、中品、下品,補益類的屬于上品,下品就是一些有毒的藥物。“在我這里,很多肝功能有損害的病人都是通過中醫藥治好的。”林麗珠指出,中醫藥講究配伍、辨證,用法精巧,公眾應辯證看待。 用西醫的標準評價中醫不公平 雖然更偏向于一種哲學和思維,但中醫完全可以利用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統計學等科學方法是一種研究工具,不是西醫專屬,中醫也可以使用。”林麗珠指出,但是促進中醫“科學化”的難點在于設置標準存在問題。 例如,在腫瘤治療過程中,腫瘤縮小甚至完全消失,是西醫主要的評價標準。“在這方面,化療的局部殺傷力強,可以快速縮小瘤體。”林麗珠說,化療對部分腫瘤瘤體的縮小和控制切實有效,但是由于耐受性差或耐藥性的產生,其遠期效果仍然不好。 然而,在這方面,中醫的局部殺傷力確實不如西醫。如果以“瘤體”縮小來評價中醫,那么中醫肯定沒有西醫有效。 但疾病治療要看全程,要看整體。經過一、兩個流程的化療,瘤體縮小到一定程度,再進行化療的話,對瘤體的殺傷力不僅減弱,副作用也會愈發明顯。“有些病人化療5-6個療程之后,整個身體都不行了。”林麗珠說,但同樣病人,如果使用中醫藥,整體的生理機能和生存質量會高很多。 所以,使用西醫的標準來評價中醫,對中醫并不“公平”,但目前的中醫界尚沒有找到自己的療效評價體系。“早在十幾年前,我們就一直致力于構建中醫藥的評價體系,制定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癌、肝癌等的指南和共識。”林麗珠說,但這些指南目前只局限于中醫腫瘤的圈子里,影響有限。“依靠某些個人力量,對整個行業的影響還是十分有限。” 中醫自己的療效評價體系為何遲遲無法建立,林麗珠認為,背后的關鍵在于西醫、西藥體系后面有強大的支撐力量,推廣宣傳,而中醫和中藥并沒有。“所以西醫、西藥只要有療效,哪怕只是一點點,也會被不斷宣傳、無限放大。”林麗珠說,但中醫藥的推廣由于主客觀原因,仍然很少,很難。 “沒有外來力量幫你,單靠某些個體去構建中醫藥的療效、評價體系、推廣中醫藥是非常困難的。”林麗珠感慨道。 中醫生培養“道阻且長” 目前中醫的培養與西醫一樣,包括本科與職業教育。廣州中醫藥大學早在2005年便在本科開設了腫瘤方向班課程,林麗珠也承擔著培養碩士、博士、博士后等的任務。 醫學是一門實踐的學科,學習需長期的經驗積累。與西醫不同,中醫人才培養更注重師承。“如果沒有跟師,中醫師是很難成才的。比如我們腫瘤科會使用很多蟲類藥物,有些存在毒性,只有經過長期實踐,跟師過程中看到療效且安全,學生才敢跟著用。”林麗珠說,中醫藥的使用講究君臣佐使,必須考慮病人的寒熱虛實,讀完書學完理論,離真正會看病還有一段距離。 (林麗珠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同時,與西醫相比,中醫的科研也更難。西醫科研已形成規范模式,學生按部就班就可以林,但中醫科研都是原創性的,需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尤其是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腫瘤醫生,要求更高。“首先是成為一名醫生,然后成為一名腫瘤科的專科醫生,在西醫的治療基礎上再加入中醫的辨證思維,成為一名中醫腫瘤醫生,只有這樣才能知己知彼。”林麗珠坦言,能掌握中西醫兩套方法的醫生少之又少。 “不管怎樣的教育,醫生都需終身學習。”林麗珠說,現在很多中醫生能力有限,一大原因就是缺乏終身學習能力,跟不上西醫的發展,無法做到知己知彼。 這一切都決定了,想要成為一個好的中醫生,需要積累的過程更長,付出更多。而受到行業等客觀環境影響,學成后的中醫生,收入或許也并不樂觀。 也正因為如此,目前培養體系下的中醫學生,西化趨勢非常明顯。“與中醫相比,西醫操作相對簡單,按指南進行即可,有章可循,現有的考核機制也是按照西醫的方式,學生的思維很容易西化。”林麗珠說。 這也使林麗珠對中醫的未來發展有些擔憂。“中醫的傳承正變得越來越難,比我們那個時代還難。” 好在從國家最高領導人到整個政府,都對中醫非常重視,并且出臺相關政策,許多中小學的課文中都開始講述中醫。林麗珠也期待,在政策的鼓勵下,中醫生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隨著中華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國人的中醫自信也能越來越強。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系我們(郵箱:guikequan@hmkx.cn) |
|
來自: 昵稱17447218 > 《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