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國產電單片影票房以10億10億的量級在不斷刷新紀錄,創造奇跡。 自2012年《泰囧》之后,10億,成了所有電影沖刺的目標!而在2015年《捉妖記》之后,20億,成了國產電影新的目標! 2016年《美人魚》開啟了30億票房時代,10億票房都變得不再那么值得一提!到了2017年的《戰狼2》,這一數字直接拉升到了50億! 最近的《我不是藥神》,再一次上演了小成本制作的電影神話,制作成本1億多,票房已經接近30億! 這些票房神話,給整個行業造成了一種錯覺,那就是——拍電影太賺錢了! 然而,高票房常常掩蓋著高虧損,不是所有電影都能上映,也不是上映就一定能賺錢,那些看似風光、吸金無數的背后所蘊藏著的風險令人震驚! 上映率僅39%,不是所有電影都能上映! 首先,不是所有的電影或電視劇在拍攝完成之后都能播出的。我們從各種渠道看到的影片,只占實際拍攝量的30%左右,甚至更低。 好萊塢研究所的《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共生產電影970部,其中在院線上映376部,上映率僅有39%不到,產出票房301.04億,上映的國產電影平均票房為8000萬元。 970部,上映率僅39%,剩下的近600部電影無法公開上映,要么最后選擇走網絡點播,要么只能存在于硬盤之中,永遠無法跟觀眾見面,自然也就血本無歸。 中國電影的熱鬧景象,讓國產電影的供給嚴重過剩,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浪費,不管是院線,還是網絡大電影,都不得不面對市場競爭的根本法則:優勝劣汰。 很多人只看到了《戰狼2》票房50多個億,卻看不到《戰狼2》身后還有那么多電影根本無法上線。 這39%的上映率里,真正賺錢的不到10%! 在電影圈內,關于電影投資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電影投資獲取正收益的概率為10%,九死一生! 也就是說,這39%的上映率里,真正賺錢的不到10%! 一部電影要想賺錢,你得確保在這39%的上映率里,而且在上映影片中還得擠進10%,這樣的競爭強度可想而知! 高票房掩蓋著高虧損,少賠就算幸運! 每年,都有太多的電影淪為炮灰,院線一日游比比皆是,就連成名導演都不能保證盈利! 王小帥執導的《日照重慶》投資2000多萬,但國內票房僅三四百萬元,海外版權賣了100多萬英鎊。“略賠一點”已算無比幸運。 張藝謀的《長城》票房11億,陳凱歌的《貓妖記》票房5億,看似票房也并不算低,但是跟巨額投資來看,卻是實實在在的“慘敗”! 投資1億,票房2億,看似票房已經超過了投資額度,但千萬別外行地祝賀,去掉成本,結果片方可能還虧3000萬! 其實,運作電影和打造明星一樣,都是高回報但也是高風險項目,運作好了,有可能一夜暴富,但沒運作好,也可能滿盤皆輸! 我們往往只看到了王寶強的風光,而不見90%的群眾演員風餐露宿,我們只看到了《戰狼2》的大賣,卻沒看到90%的影片都淪為了炮灰血本無歸! 這個行業,頂部影片和頂部藝人往往拿走了整個行業90%的利潤,而剩下那90%的大多數,只能瓜分那剩下的10%! 現在的電影行業基本上都處于“非理性亢奮狀態”,外來資本撐起了虛假繁榮,但其實整個行業最需要“冷靜”,用專業去創造競爭力,而不是幻想靠風口去創造奇跡! 電影有風險,投資要謹慎!當然,玩票的大佬和洗錢的財團,除外! ·END· 長期高薪招聘 娛樂記者、產業記者(北京) 簡歷與作品投遞郵箱:yinan@vipstar.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