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歲月空惆悵。而我,終將是要等著你的。”這是胡蘭成寫給張愛玲的話。這樣的情意綿綿,真讓人無從抗拒。我本來只是因為書名好聽才被吸引,沒想到這名字的背后還藏著這許多的情意與酸澀。 胡蘭成其人,無需多說,向外,在汪偽政府任職,出賣國家,絲毫不見舊時文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對內,風流成性,處處留情,歲月靜好的承諾卻抵不過歲月摧磨。但令人驚訝的是,當你讀到他的文字時,全然無法將其間輕靈脫俗的一派天真才氣與“漢奸”、“浪子”的人生履歷聯系在一起。 胡蘭成,當真如弘一法師所說:“悲欣交集。悲的是他為何是如此模樣在世為人,欣的是居然有這般文字傳世。”都說“文如其人”,看來也不是一一應驗。我們往往要將一本書放到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中讀,可對他,最好還是把人和書分得開一點,不然我們一定會訝異他如何在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之際想著天地間的可親可喜、人文中的活潑壯闊,訝異他在八一三事變轟炸的間隙如何能輕飄飄地說著國人的太現實與不浪漫。 刻意忽略掉胡蘭成的涼薄后,其實他的文字還是很令人驚喜的,婉轉流麗、空靈圓潤,讀來口齒生香,無怪乎他可解《碧巖錄》,筆下確有禪意。《山河歲月》將東西文明進行縱橫比照,勾勒出世界文明的大致發展,同時深深地贊揚了中華文明。沒有人這樣講過歷史,在他看來,歷史就在天地山川間,在私情和美間,天意人情,處處可讀,處處美好。國家的歷史與氣質,只單單用藍灰桃紅寶藍金這些色彩來解讀,就可反映一切了。講史實時,總要繪聲繪色地講起典籍中人物對話動作;講制度時,更是時時變成講詩引賦;明明是在講歷史變遷,可抬眼低眉間就說起了當下的節物風光。在他看來,中國文化竟是全盤勝過西方文化。 總有些人的才氣無法掩蓋,連因時因事蒙了塵后也依然熠熠生輝。可他一直說憑此書建立一生的學問體系,我卻覺得,美則美矣,這種不管不顧的自戀畢竟有失偏頗。《山河歲月》這本書,倒不如當作閑時之書,欣賞一下其中別開生面的筆法與清麗脫俗的山水氣息。或者,當作幫助國人清醒審視來勢洶洶的西方文化攻勢與恢復對自己文明自信而開出的一劑藥方吧。 【評論】 將其人與其文結合來看來分析,很生動。——0639黃心雨 |
|
來自: 新用戶1606Lek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