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攝影+設計創意 那扇窗 我的第二個攝影展《疫痕-孫悅萌攝影作品展》在一個很有藝術氛圍的建筑里展出。 這里是原鎮江英國租界的工部局舊址。距今已有100多年,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這里是“西津渡-二樓南書房”。外墻布滿了生命力極強、攀爬能力極強的綠茵茵的爬山虎。 觀展的朋友都覺得這房屋有特色,歷史的厚重感,文化的氣息,等。特別是那一扇扇彩色玻璃的窗子,更是吸引了大家,紛紛用相機、手機拍攝起來。我當然不會放過,在展覽期間拍攝了不少。 本期《那扇窗》,就來自這里。 鎮江英租界產生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1861年1月,英國駐華公使派遣參贊巴夏禮、艦隊司令賀伯等乘坐軍艦到新開長江沿岸各口查看,勘定租界界址。 租地面積,山上山下共一百四十二畝,他們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取得了這塊地盤的永租權。租地內有許多民房,洋人在清廷官府庇護下強行拆除。 不久,巴夏禮借口原租地不夠所用,又訛去20畝。自此,租界區域西至小碼頭,北達江邊,東抵公估巷(鎮屏山下),南到銀山門街和觀音洞一線,四邊還特設置了租界的界碑。 工部局按英文原意應譯“英國市政委員會”,工部局的取名是仿照清政府“工部”名稱。 在外國僑民達到一定數量后,英國政府授權僑民組成市政機構,制定市政制度,對租界實行市政管理。隨權限擴大,工部局成為英租界中的行政管理機關。鎮江英租界工部局設警務、火政、工務、衛生、教育、財務、華文等處,統轄租界內一切行政、司法、交通大權,負責租界區域內的稅收、治安、建筑、消防及公共設施等,還自定各種規章制度,不受中國任何法律的約束。儼然一個小型政府,獨立于中國統治權外的“國中之國”。 鎮江英租界工部局首先建立了巡捕房,租界的治安任務由巡捕實施。所以當時鎮江人又常常把該建筑統稱為巡捕房。 最初,租界當局大多從本國招雇退伍軍人來充當,以后又從其他地方招收巡捕,如印捕、越捕、日捕、俄捕等,并雇用部分華捕。同時租界的警政機構中還設有便衣偵探,時人稱“包探”、“包打聽”。 1889年2月5日,康姓小販因不熟悉租界規章在租界內設攤做買賣,一名印度巡捕以警棍痛毆,并揚起穿了大頭皮鞋的腳猛踢小販要害,康當即痛極暈倒。印捕還罵他裝死,揪住他的辮子拖至華界。圍觀中國群眾一再勸阻,印捕仍不住手,遂激起眾怒。印捕見群情激憤,急忙躲進工部局。上萬群眾圍住工部局,要英人出來答話。英人卻緊閉大門,英領事還鳴槍示威。群眾更加憤恨,先是搗毀工部局,后舉火焚燒了英領事館大樓及教堂,嚇得英人逃上太古輪溜回上海。 “火燒洋樓”事件發生后,英人迫使中國官府賠償全部損失,并規定永遠不準中國商販入界,也不準華商在界內開設茶館、酒肆。為緩和與中國居民矛盾,他們調走印捕,改用華人當巡捕。 現今位于鎮江市博物館內的那座英領事館主樓,是清廷屈從于外國列強壓力賠款重建的,樓墻上嵌有“1890”的年代字樣,令人回憶起那年鎮江人民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斗爭歷史。 (摘自張崢嶸《鎮江英租界之租界、工部局、司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