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用腧穴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頸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 坐骨刺環跳;腿病陽陵透。 2、足陽明胃經歌訣 ![]() ![]() 3、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陰平陽秘,精神乃至! 4、12經脈,365絡,其氣血上容于面,而走空竅。”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氣血之盛衰可以反應到我們的臉面顏面上來。說明了皮膚的色澤是由氣血上榮而導致的。在《中醫基礎理論》里講的“心主血脈,其華在面”。 5、五色主病: 青為肝;赤為心;黃為脾;白為肺;黑為腎; 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色為寒。 6、根據面色的不同變化可以推測疾病的性質 寒熱虛實 多氣多血為陽明, 少氣太陽厥陰經; 二少太陰常少血, 六經氣血需分明。 陽明多血多氣, 太陽多血少氣, 少陽多氣少血; 太陰多血少氣, 厥陰多血少氣, 少陰多氣少血。 刺陽明,出血氣; 刺太陽,出血、惡氣, 刺少陽,出氣、惡血; 刺太陰,出血、惡氣; 刺厥陰,出血、惡氣; 刺少陰,出氣、惡血也。 看經絡站立體式手心向前。 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 此二經多氣多血之經也; 三焦膽腎心脾肺,六經多氣少血也; 心包膀胱小腸肝,此四經乃多血少氣也。 7、經絡循行規則: 舉手站立,陰升陽降。 * 同名的陽經與陽經在頭面部交接; * 相互銜接的陰經與陰經在胸中交接; * 表里經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交接。 8、經絡循行規律: 肺大胃脾心小腸; 膀腎包焦膽肝循 。 9、八會穴歌訣: 臟會章門腹會脘; 氣會膻中血膈俞; 筋會陽陵脈會淵; 骨會大舒髓絕骨。 10、中醫的五: 五臟:肝 心 脾 肺 腎 五聲:呼 笑 歌 哭 呻 五音:角 征 宮 商 羽 11、五臟化液: 肝為淚;心為汗;脾為涎;肺為涕;腎為唾。 12、臨床:憑脈辨證,針藥并用! 13、立象以盡意。象:形象、征象、意象。 ①物象:自然之象 卦象=實象 ②人為擬象:象=像(相似),因心造境,仿像。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 彈隨在指聲在意; 聽不以耳而以心; 心意既得形骸忘; 不覺天地白日愁云陰。 中醫里“心”的基調是“太陽”,腎脾由心(陽)來暖,諸痛瘡瘍皆屬于心。太陽照耀暖水土,腎脾得陽人體生機旺盛! 心為君主之官,心主血脈,心主神明也! 14、口舌生瘡用連翹; 清心除煩用梔子;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15、經絡命名原則由三部分組成: ①手足 ②陰陽 ③臟腑 寧失其穴不失其經! 太—>少—>厥 陽明—>太陽—>少陽 別、筋、皮部、經脈。 氣的運行,這個氣指的是陽氣的多少? 人身各經氣血有常數。 太陽經—>多血少氣; 少陽經—>少血多氣; 陽明經—>多氣多血。 少陰經—>少血多氣; 厥陰經—>多血少氣; 太陰經—>多氣少血。 陽明經是多氣多血之經,可以治療一些痿證。治痿獨取陽明。 頭為諸陽之會!六陽經均分布于頭部! 多氣多血為陽明; 少氣太陽厥陰經; 二少太陽常少血; 六經氣血需分明。 16、神有余則笑不休!不足則悲!《素問·調經論》攝及小絡之血,心主神,心經的小絡即少沖穴點刺放血一綠豆粒大小即可,會立即緩解。 17、溫補學派張景岳 感冒是四季常見的外感病,尤以冬春兩季多見。 中醫認為:感冒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大類。 這兩種感冒的病因病機不同,癥狀不同,治療原則及用藥差別很大。 風寒感冒:是受風寒外邪侵襲,肺氣失宣所致。 癥狀: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疼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 治療:以辛溫解表為主。服中成藥可選用感冒清熱沖劑等。 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 癥狀:表現為發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黏或黃,鼻塞黃涕。 辨證治療:以平涼解表為主,服成藥可選用銀翹解毒丸等。 18、濕邪郁而化熱,導致脾胃內蘊。 19、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穡, 金曰從革, 水曰潤下。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