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漢隸書中,有一個名碑成就了很多書法家,人們從它的書寫線條中獲得了很多筆法及書寫的能力,但是,這個碑有兩種人不能學,一種是膽怯的人,就是膽小的人,另一種人是力量不夠強大的人。正如清末民國書法篆刻家張祖翼說:“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石門頌》是東漢時期的名碑,它的風格飄逸恣肆,被譽為隸中草書,多少年來都有人以此為學習書法的法帖。而張祖翼所說的兩種人是真的不能學,還是一種噱頭?如果是真的不能學,那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要去學?如果只是一種噱頭,那他為什么要這樣說? 先看看《石門頌》的主要特點及筆法。任何一個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學習書法一是要遵照一種法帖來學,只有按照一定的法度去學習,書法才能有繼承性,二是書法中的筆法是學習書法的關鍵,即使字形如何相似,但筆法不到位只能說是學到了皮毛。歷來書法家們都很重視書法中的筆法,這就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石門頌》是所有隸書中的經典之經典,大凡學習隸書還是學習其它書體,都要涉及對《石門頌》的學習。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點畫細膩,筆法到位。它是刻在山石體上的,有的字形是隨著石的紋路而走的,作品的點畫對本身的要求還是對紋路的照顧都很到位,即使是這樣,但絲毫沒有放松對筆法的要求,為什么說它是飄逸的風格?可能與這個有很大關系。二是作為隸中草書,《石門頌》即繼承了西漢隸書的書寫特征,尤其是筆法上的率性、自然,又開創(chuàng)了東漢其它隸書的書寫風貌。在東漢隸書中,方筆較多,字形也較方,例如《張遷碑》、《西狹頌》等,而《石門頌》在起筆、收筆及字形上都是以“圓”為主,在點畫上制造了飄逸特點。 基于上面的幾個特點,張祖翼才認為膽怯者和力弱者不能學它。對于這樣的說法,我們認為,這只是他對《石門頌》的一種“高估”和贊美。誠然,《石門頌》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經典作品,用“膽怯”和“力弱”來說明《石門頌》書法不能學,未免說得有些過頭了。 然而,張祖翼說的“膽怯”和“力弱”還有它另一所指。“膽怯”,原本是膽小、怯懦的意思,在書法上來說,他是指沒有書法基礎、或是書法基礎薄弱時,就不能去學習《石門頌》,即使學了,也找不到它的感覺,學不到它的根本。“力弱”,是指力量不夠,書法上是指筆力過弱的意思,如果一個人沒有相當的書寫能力,而去學《石門頌》,反而更會破壞自己的筆力,這是張祖翼所說的核心問題。 那么,哪些人才能學習、臨摹《石門頌》?學習它會給自己的書法帶來哪些好處? 一是有一定的書法基礎的人,或是對隸書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的人。從來沒有拿毛筆,想要在《石門頌》的學習上取得突破是難乎其難的。 二是書法筆力不強的人,要及時滲透到《石門頌》中,理解掌握它的筆法,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書寫筆力,尤其是學習行草書的人,更應當把《石門頌》作為日常修煉的臨本,日漸提升。 三是想要豐富筆法的人,應當加強對《石門頌》書法的臨摹。《石門頌》中的筆法繼承了西漢隸書、篆書中的筆法,中鋒用筆、絞轉、提按、切筆、圓筆、方筆、使轉等等,都是其它書體所需要的,從這里可以學到更為豐富的筆法,有助于提升筆法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