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的官服,袖子大多都是用較硬的布料制成,顯得比較有型。可不方便的是在行走或臥坐的過程中,一旦不小心就會壓出折痕。而面見皇上是個嚴肅的過程,有折痕就會顯得不美觀。 所以清朝的臣子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在跪拜皇上時,先拍打袖子,以示對面圣的重視。 同樣是為了表示自己對統治者的尊敬,臣子拍打袖子也有為了讓身上的塵土掉落,從而保證自己身上整潔。 清朝是滿族人的天下,所以很多服飾裝扮都是延續了他們的傳統風格,滿族人沒有入關之前,都是生活在極寒的東北區域,大多數人過著游牧生活,現在想想為啥清宮劇里的皇上都極其擅長騎馬,這是他們的民族傳統,那個時候就是要狩獵才能填飽肚子,所以一直教授后代,就是不想他們忘記老祖宗的辛勤汗水。 滿族人傳統的旗袍沒有領子領,大襟、束腰、四面開衩,穿起來非常保暖舒適,又方便他們騎馬打獵。 清太宗皇太極對文武大臣的要求更高一點,上朝時必須穿帶箭袖的官服,意在時刻牢記老祖宗的規矩。清朝的各級官員們在拜見皇上或者王公大臣時,箭袖必須撣下來,兩手伏地跪拜行禮,這是清朝禮節中規定的規范動作,滿族稱為“放哇哈”。就是我們經常在清宮劇中看到的“啪啪”甩兩下胳膊了。其實就是把箭袖用力甩下來再行禮,表示對上級的尊重。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眾所周知,古人藏個什么東西都喜歡往袖子那里塞進去,有人就會利用這一點藏住武器,試圖刺殺皇帝。比如有名的荊軻刺秦王,就是悄悄地把武器帶進去。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皇宮就有了一條規定:面圣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帶武器。同時皇帝也會安排好下人進行全身檢查,保證安全再放人進來。 雖然在面圣前有人檢查,但是為了表示忠心,臣子還是象征性地拍了拍寬大的袖子,暗示統治者自己沒帶利器,毫無威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