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位置】 在背闊肌,最長肌和腱肋肌之間;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經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十胸神經后支的外側支。 【主治病癥】 1、主頭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腫脹,口苦舌干,咽痛干嘔吐,骨蒸勞熱食不下,目黃。按《資生經》所載,崔知悌平取四花穴,上二穴是膈俞,下二穴是膽俞,四穴主血,故取此以治勞瘵。后世誤以四花為斜取,非也。 2、黃疸,口苦,肋痛,肺癆,潮熱。 【穴位配伍】 1、膽俞和肝俞配伍應用,為治療肝膽病、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腧穴。 2、膽俞配陽陵泉、太沖,有舒肝理氣和胃的作用,主治嘔吐,胃炎,膽道蛔蟲。 3、膽俞配日月,為俞募配穴法,有疏肝利膽,清熱除濕的作用,主治黃疸,膽囊炎。 4、膽俞配膏肓、三陰交,有養陰清熱健脾的作用,主治咽痛,肺癆,潮熱。 5、膽俞配陽陵泉、肝俞、至陽,治黃疸[6]。 6、膽俞配內關、陽陵泉,治膽道蛔蟲病[6]。 7、膽俞配肝俞、至陽、三陰交、足三里,治急性傳染性肝炎[6]。 8、配陽陵泉、太沖膽道疾病。 【針刺方法】 1、《銅人》針五分,留七呼。《針灸大成》 2、《明堂》針三分。《針灸大成》 3、斜刺0.5~0.8寸。 【艾灸方法】 1、《銅人》灸三壯。《針灸大成》 2、《下經》灸五壯。《針灸大成》 【附 注】 1、《素問》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針灸大成》 2、膽的背俞穴。 |
|
來自: 逍遙散人書館 > 《第七節 足太陽膀胱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