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心理學的概述 管理心理學與相關科學的關系 管理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管理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管理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應用心理學, 亦稱工業社會心理學、組織心理學等。它形成于 20 世紀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 至今仍在不斷地發展、豐富和完善。 (一)管理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管理與管理心理學:管理是人們在調查研究組織環境的基礎上, 運用決策、計劃、組織、人事、 指揮、控制等職能 , 有效地配置人、財、物、信息、時間、空間等組織資源 , 以實現組織特定目標的社會活動過程。 管理心理學的概念:管理心理學是管理科學的一個分支 , 它是一門研究組織管理活動中人們的心理活動規律 , 用以激發員工的主動性、 積極性和 創造性 , 保障員工身心健康 , 提高員工素養 , 提高組織活動效率的應用科學。
一般來說, 組織的內環境系統可分為四個子系統 , 即技術子系統、 個體子系 統、人群關系子系統和組織結構子系統。組織內環境中的諸子系統要不斷地進行協調和整合 , 才能獲得最佳的系統功能。 
(二)管理心理學研究的內容 管理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由以下幾方面構成 : 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和管理的理論 , 管理心理學關于人性假設的理論 , 管理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等內容。 個體心理與管理:個體認知、 個性心理差異、激勵、挫折、態度等方面。其中核心的問題是激勵 , 它涉及個體的需要、動機、目標和情感等。 群體心理與管理:群體的特征、功能、規模和結構 , 群體的分類 ( 特別是非正式群體) , 群體行為的基本規律 (特別是群體動力) , 群體內的人際關系和群體溝通等。 領導心理與管理:領導的功能、權力和影響力, 領導的角色及領導群體的結構和功能, 領導者的選擇、 評價和培訓等。
(三)管理心理學的學科特點 跨學科性:它是一門交叉學科, 主要運用管理學、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學科的理論。同時還吸收和借鑒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政治學等眾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 情境性:它研究的對象是復雜多變的個體、群體和領導的心理及行為 , 它們總是依一定的情境而變化的 , 沒有通用的最佳理論和方法 , 其理論和方法的有效性取決于是否適合特定的情境。 應用性:它所有的理論和方法都具有應用的價值。
(一)管理心理學與管理科學的關系 管理心理學既是管理理論后期出現的管理科學的 分支 , 又是管理科學的重要的理論基礎。現代管理學包括兩大系統: (二)管理心理學與普通心理學的關系 普通心理學是一門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 它研究的內容主要是人們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 心理過程:心理活動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動態過程。分為,認識過程(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 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等認識活動);情感過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過程);意志過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動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個性心理:指一般的心理過程在每個個體的心理表現上都有其特殊性和差異性。
而管理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 是普通心理學的規律在組織管理領域的具體應用。 (三)管理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關系 社會心理學是從社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角度 , 研究在一定社會文化環境下 , 個體和群體社會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科學。 從一定意義上可以把管理心理學看作是社會心理學在組織管理方面的具體應用。兩者的區別在于 ,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比管理心理學要寬泛、一般些。 (四)管理心理學與行為科學的關系 時至今日 , 對于管理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關系 , 尚未取得一 致的認識。 (五)管理心理學與工業心理學及組織行為學的關系 組織行為學:是研究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科學。是 20 紀 60 年代初, 萊維特在為 《心理學年鑒》 所寫的一篇文章的標題中首先使用的。鑒于管理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內容的大同小異 , 我國學者普遍認為這兩個學科名稱是通用的。 工業心理學:二次世界大戰前 , 心理學在工業上的研究與應用所形成的理論被統稱為 “工業心理學” (Industrial Psychology)。那時, 工業心理學主要以個體為研究對象, 對個體差異進行測量。萊維特在 1958 年起開始正式用 “管理心理學” (Managerial Psychology) 的名稱代替原來沿用的 “工業心理學”,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一)管理心理學的理論起源 工業心理學的興起:管理心理學起源于 20 世紀初心理學在工業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1903 年, 德國心理學家斯特恩 (L . W . Stern) 提出心理技術學名稱。1912 年起芒斯特伯格 (H . Munsterberg) 和他的學生把心理學的技術和方法應用于工業效率研究成果寫成《心理學和工業效率》。
人事心理學和工程心理學的創立:同一時期, 相繼有一些心理學者研究根據個性心理差異, 對職工進行選拔、使用、培養和考核等問題 , 逐步形成了人事心理學。
(二)管理心理學的開創階段 梅奧與霍桑試驗及早期人群關系理論:1933 年, 梅奧通過 “霍桑實驗” 在《工業文明中的人的問題》 一書中系統地提出了人群關系理論。 馬斯洛與需要層次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 (A . H . Maslow) 認為人的基本需要可分為五類(生理需要、安全需 要、社會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類需要從低級向高級依次發展。 勒溫與群體動力理論:德國心理學家勒溫 ( Kur t Lewin ) 借用物理學中 “場” 的概念 , 把人的過去、現在形成的內在需求看成是內在的心理力場, 把外界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場。人的心理活動是現實生活空間中的內在的心理力場和外在的心理力場相互作用的結果。后來又把 “場” 的理論擴大到對群體行為的研究 , 創立了 “群體動力” 的概念。 莫里諾與社會測量學: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莫里諾 (J . L . Moreno) 的社會測量學從理論上來看 , 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問題 , 但作為一種測量技術 , 現已得到廣泛的運用。 這種技術主要是采用填寫問卷的方式 , 讓被試者根據好感或反感對群體成員進行選擇 , 并把選擇的結果用圖表顯示出來 , 以分析群體中各成員之間的關系。
(三)管理心理學的發展 美國管理心理學的發展概況:美國的管理心理學產生于 20 世紀 50 年代,研究成果非常豐富 , 是世界上管理心理學研究較早和較發達的國家。 中國管理心理學的發展概況:在我國管理心理學的研究長期是一個空白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 學術界和企業界人士才開始介紹國外有關資料。1985 年 1 月 20 日, 中國行為科學學會在北京正式成立, 為我國行為科學和管理心理學的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的管理心理學 , 其研究方 法主要借 鑒的是心理學、社會學以及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的方法。 
(一)觀察法 觀察法 , 是指對人的社會行為的直接觀察。 一般觀察法:研究者在不進行任何干預的情況下觀察并記錄研究的 對象。 參與觀察法:不是從旁進行觀察與記錄, 而是參加到所研究的群體中去 , 作為群體的普通一員與其他成員一起活動 , 同時對其他人的活動進行觀察和記錄。分為公開參與觀察法與隱蔽參與觀察法。
(二)實驗法 實驗法, 是指一些因素 (自變量) 系統地改變或受到系統地控制, 從而能確定這種變量是否影響另一些因素 (因變量)。 實驗室方法:在特定的條件下進行, 能對所研究的情境給予很高程度的控制 , 最大限度地突顯重要因素 , 防止無關因素的干擾。 自然實驗法:所研究的是現實的人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表現出來的、非研究者人為控制的行為 , 具有較好的效用。研究的變量不是由實驗者操縱 的 , 而是由環境決定的。 現場實驗法:實驗者在現場呈現一定的刺激 , 對于環境加以一定的控制 , 觀察被試的反應。
(三)調查法 又叫詢問法。它的基本做法是研究者擬定一系列問題 , 向被調查者提出 , 要求他們做出回答 , 然后整理所獲得的資料, 從中分析并得出結論。 (四)檔案研究法 檔案調查法與一般調查法的不同之處在于 , 不是對現在的人員進行調查 , 而是利用現存的檔案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結論。 (五)測驗法 測驗法 , 是指采用標準化的心理測驗量表或精密的測驗儀器以及各種圖表來測量被試者有關智力、能力傾向、興 趣愛好、個 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特征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