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陸游《示兒》一詩,這首詩相當于陸游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他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陸游是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現存詩篇最多的詩人。陸游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在現存的九千多首詩中,有兩百多首涉及教子。陸游以這種形式傳遞勤學儉樸、報國憂民等家風,影響子孫,代表作有《示兒》《冬夜讀書示子聿》等。 讀書要持之以恒 陸游的教子詩中有很多內容與讀書學習有關。《冬夜讀書示子聿》七言絕句組詩中,第一首頭兩句便是:“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這是借古人教導兒子,讀書學習應當不遺余力,只有從小刻苦鉆研,養成良好的習慣,并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第二首末兩句是:“汝始弱齡吾已耄,要當致力各終身。”大意是,雖然兒子你還年輕,父親我已經老了,但我們都一樣需要努力,終身如此,死而后已。 第三首全詩如下:“宦途至老無余俸,貧悴還如筮仕初。賴有一籌勝富貴,小兒讀遍舊藏書。”說的是,父親我雖然做了一輩子官,但兩袖清風,仍然同當年未做官時一樣,一貧如洗。但我有一樣東西留給你,卻要遠勝過富貴,那就是我的藏書。 第四首說:“世間萬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余。布被藜羹緣未盡,閉門更讀數年書。”意思是說,我這一生見多了世間的風風雨雨,現在已是七十多老態龍鐘的老頭子了。雖然生活簡樸,蓋著布被,吃著粗食,但仍興味不減,還要閉門再讀上幾年書。 陸游年輕時,經常整夜苦讀。《老病追感壯歲讀書之樂作短歌》云:“少年志力強,文史富三冬。但喜寒夜永,那知睡味濃。”三冬,指冬季的三個月。冬天寒夜漫漫,陸游一心向學,埋頭文史之書中,完全忘記了寒冷,溫暖的被窩對他根本沒有吸引力。 晚年陸游撰有《書巢記》:“陸子既老且病,猶不置讀書,名其室曰書巢。”客人問他為什么稱自己的居室為“巢”,他說:我房內“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后帶客人觀看,客人開始不能進來,進來后又不能出去,于是大笑說:確實像巢一樣啊。客人離開后,陸游嘆息說,“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并寫下這篇文字自警。 到了八十多歲高齡,陸游仍讀書不輟,常至半夜,廢寢忘食。當年他作有《讀書至夜分感嘆有賦》曰:“老人世間百念衰,惟好古書心未移。斷碑殘刻亦在櫝,時時取玩忘朝饑。”次年陸游即辭別人世,但直到去世前,仍手不釋卷,所作《病小愈喜晴》一詩提到“燈下觀書覺眼明”。 深厚的家學淵源 陸游對教育的重視,源自陸家深厚的家學淵源。他的祖父陸佃,曾官至尚書右丞,轉左丞(副宰相)。陸佃知識淵博,讀了一輩子書,寫了二百多卷著作,著有《埤雅》,專門解釋鳥獸蟲魚草木等。此書寫作歷經四十年,陸佃為此耗費了畢生精力,不僅翻看了大量書籍,而且廣泛求教。有所見聞,他還一定要親自加以試驗,證明可信,才寫入書中。 陸游的父親陸宰是有名的藏書家,終生嗜書如命,并子承父業,為陸佃的《春秋后傳》作有《補遺》。南宋初年,因為北宋滅亡時朝廷藏書缺書較多,所以高宗下詔搜求民間藏書,就曾專門派人到陸家錄“所藏書來上”,計一萬三千余卷。 陸游母親唐氏出自書香門第,是北宋以正直著稱的名臣唐介(官至參知政事,即副相)的孫女。外祖母出自宋代望族晁氏,是出自蘇軾之門,與黃庭堅、秦觀、張耒并稱“蘇門四學士”的晁補之堂妹。母親唐氏年幼時常在晁家居住,又因晁家與秦觀往來頗密,唐氏在陸游出生前一晚,神奇地夢到了秦觀(字少游)。由于這一機緣,陸宰給兒子起名陸游,字務觀。 在教育子孫上,陸游很重視身教。他非常喜歡與兒孫一起讀書。《上元夜作》云:“今年上元燈滿城,十里東風度絲竹。蓬窗濕薪不御寒,獨取殘書伴兒讀。”上元即元宵節,元宵節鬧花燈,窗外東風送來絲竹的樂聲,陸游卻在陪兒子一起讀書。《白發》曰:“自憐未廢詩中業,父子蓬窗共一燈。”《誦書示子聿》云:“父子共讀忘朝饑,此生有盡志不移。” 教子孫憂國憂民 作為終身學習的典范,陸游并非迂腐的只知讀書的“書呆子”,他寫了《示元敏》《送子龍赴吉州椽》《病中示兒輩》等多首詩歌,告誡子孫做到學以致用,報國憂民。 著名的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出自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這句詩強調了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于書本上的學習,而是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陸游還曾在《示元敏》中寫道:“學貴身行道,儒當世守經。心心慕繩檢,字字講聲形。”他告誡兒孫,讀書做學問,最可貴的是對所學的道理能夠學以致用、身體力行,以達到指導自身行動的目的。 嘉泰二年,陸游的次子陸子龍赴吉州(今江西吉安縣)任司理參軍職。臨別時,陸游寫了一首名為《送子龍赴吉州椽》的送別詩,告誡兒子為官之道。陸游看到當時政治的腐敗,體驗到宦途的艱難,自己的報國壯志和收復失地的理想無法施展,對官場的黑暗,他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在這首離別詩的一開頭,他便說:“我老汝遠行,知汝非得已。”盡管不得已,但既然要去赴任,就應當做一個廉潔清正的官。接著,他又說:你是吉州的官吏,喝的是吉州的水,就要為吉州百姓做好事。在金錢問題上,要公私分明,清白廉潔。平時要省吃儉用,用自己積攢下里的錢陪嫁女兒,用自己掙的錢請品德高尚的老師教導自己的兒子。我雖然已經老了,但一切尚可自理,吃飯問題你不用惦念,衣服、鞋子破了,出門雖然會被人嘲笑,但我卻不在乎,回家后仍然可以心安理得地美美睡覺。 到了晚年,陸游久病,臥床不起,他把統一的希望,寄托在子孫身上。臨終前,他在《病中示兒輩》中說,“有劍知誰與?無香可得留”,江山尚未統一,我心中不安,空有利劍,能傳給誰去報國呢?我也沒有遺產留給你們,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你們勤奮讀書、為人謹慎。他還告誡兒子,要以那些恬不知恥的賣國賊為鑒,切不可學他們的樣子。 陸游去世七十年后,崖山兵敗,南宋亡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這一天永遠沒有能夠到來。但陸游的后人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他的孫子陸元廷,為抗元奔走呼號,積勞成疾而死。曾孫陸傳義,崖山兵敗后絕食而亡。玄孫陸天騏參與了崖山之戰,戰敗后寧死不屈,投海自盡。 陸游一生酷愛讀書,憂國憂民,不僅踐行了他自己詩中“學問無遺力”的諾言,還把這種思想傳授教育給自己的子女。陸游的這種精神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借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