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有一些人還停留在大鍋飯時代,認為退休后就應該領取相同的養老金,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即使是大鍋飯時代,我們的退休費待遇也是跟本人工資水平和工齡掛鉤的。 比如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待遇老辦法,工齡10~20年的,基本退休費發放基本工資的70%;工齡20年到30年的,基本退休費發放基本工資的80%;30~35年是85%;35年以上是90%。 可是隨著我們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勞動力流動的不斷市場化,大家的工資待遇差距越來越大。如果不形成差異化的養老金待遇計算公式,勢必將大大影響參保人員的積極性。 2005年國家出臺了《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明確改革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 當時出臺的養老金計算辦法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計算起來是非常復雜的。 基礎養老金等于退休時上年度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如果搞不懂相關的定義,很多人可能就比較糊涂。雖然說基礎養老金跟繳費年限相掛鉤,實際上平均繳費指數指的是所有年限的繳費指數之和除以繳費年限,所以說,比如基礎養老金實際上是(每一年繳費指數與1的平均值)×1%×退休當地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如果我們某一年的繳費指數,也就是常說的繳費檔次,是100%、是1的話,基礎養老金可以領取1%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如果是60%,基礎養老金是0.8%;如果是300%,基礎養老金是2%。 這種情況下實際上不僅僅是繳費年限的問題,是每一個月的繳費都會提升一部分養老金。比如說,按照100%的繳費基數繳費多了一個月,那么能夠額外提升1%×1/12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基礎養老金。如果社平工資是6000元,能夠提升的金額就是5元每月。 個人賬戶養老金等于退休時個人賬戶的余額÷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 計發月數50歲是195個月,55歲是170個月,60歲是139個月。 個人賬戶養老金也是完全具體到每一個月的。因為我們只要每一個月社保繳費以后,個人賬戶記賬金額都會增加當月繳費基數的8%。比如按照6000元繳費基數繳費一個月會額外增加480元的個人賬戶余額。如果立即退休沒有記賬利息,60歲退休每月可以多領取480元除以139個月=3.45元的個人賬戶養老金。 除了退休時養老金的計算,實際上退休后養老金的增加也會考慮繳費年限。 按照2019年山東省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調整方案,除了定額調整、按養老金水平掛鉤調整、傾斜調整方案之外,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是按繳費年限調整養老金。 繳費年限15年及以下的部分,每滿一年增加1.5元;16~25年部分增加兩元;26~35年部分增加2.5元;36~45年部分增加三元;46年及以上部分增加3.5元。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滿一年按一年計算。如果說我們的繳費年限是15年零一個月,按繳費年限調整養老金的時候就按16年計算。也就是說前15年每年增加1.5元,而最后的一個月被認定為一年會額外增加兩元,這可是非常劃算的。 所以說,退休時的工齡和繳費年限真的非常重要,只要有條件,一般建議繳費時間越長越好。 |
|
來自: 白色羽翼wswizh > 《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