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自然想起屈原。而中秋節,當然要想起蘇東坡。這不僅是因為那首千古絕唱《水調歌頭》(胡仔《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還因為“月餅”這個詞的發明者就是蘇東坡。 除了“月餅”,蘇軾還發明了“東坡肉”、“東坡湯”。因為蘇東坡的影響、因為蘇東坡的文采,我們今天用的許多成語都是出自蘇東坡,據說有300多。所以,語言學家稱蘇東坡是“成語制造機”,當之無愧。 蘇軾《文與可畫禹筜谷偃竹記》:“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現用來說事情、行為或說話讓人可笑。 蘇軾《送劉寺丞赴余姚》:“中和堂后石楠樹,與君對床聽夜雨。”現在指親友或兄弟久別重逢。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 蘇軾有一位好友叫陳季常,妻子非常剽悍。蘇東坡就寫了一首詩取笑陳季常: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現在,河東獅吼,成了悍妒妻子的代名詞。 蘇軾《后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原指一種自然景象,因為蘇東坡,后代文人反復引用,后引申為事情終于真相大白。 蘇軾《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形容資源非常豐富。 蘇軾《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比喻過時或無意義的事物。現形容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一次,蘇東坡指著自己的腹部問侍婢:“你們有誰知道我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說:“見識。” 蘇東坡搖搖頭,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時宜。”蘇東坡聞言贊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后來,人生如夢,寄予了大徹大悟、超脫塵俗的味道。 蘇軾《于潛僧綠筠軒詩:“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比喻人若庸俗,則不可救藥。 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指淡雅和濃艷兩種不同的妝(皆靚麗)。 蘇軾《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比喻世事變幻,如春夜夢境容易消逝,不留痕跡。 詩文寫得非常好,不論讀多少遍也不厭倦。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指16歲的美女。 蘇軾《李鈴轄座上分題戴花》:“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渭城歌。” 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蘇軾《念如嬌·赤壁懷古》:“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蘇軾《上皇帝書》:“改過不吝,從善如流,此堯舜禹湯之所勉強而力行,秦漢以來之所絕無而僅有。” 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形容信念堅定,意志頑強,不可動搖,堅強不屈。 蘇軾《東坡續集·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此外,還有:出人頭地、海屋籌添、詞窮理屈、量才錄用、半截入土、悲歡離合、含辛茹苦、本來面目、近在咫尺、不絕如縷、餐風露宿、春宵一刻、傾盆大雨、如泣如訴、萬馬齊喑、有苦難言、尺短寸長、大智若愚、否極泰至,天涯何處無芳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