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后感 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初讀,大多數人會覺得太過玄妙,不知所云;再讀,很多人可能覺得他其實是一部蘊含消極思想的書;這都是沒有認真去體會個中滋味的原因。其實,認真、反復閱讀《道德經》,我們會發現,這本道家著作雖文辭簡煉,但凝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涵蓋了哲學、倫理、經濟、養生等各個方面,含義深邃,能給人以人生的感悟,激勵人們按照自然規律不斷努力,勇往直前。 而我對《道德經》中感觸最深的句子是第二十二章講到的“夫唯不爭,故天下末能與之爭”。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應該和本章中這句話前面的句子結合起來理解。第二十二章里面老子提出了“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些道理都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我們在工作的時候,不自我表現,往往反而能脫穎而出;不自以為是,才能真正得到認同;不自夸邀功,才能夠建功立業;不自大自滿,這樣才是長久之計。這些都是不爭的行為,而真正做到了這些,才能真正做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從“道”的角度,也就是從自然規律的角度看,有前途的事物都是具有柔順、缺憾、不足的特性的。“滿招損,謙受益”,具有謙虛的品性,往往更能夠促進人的成功。 作為幾千年以前的哲學家,老子比我們這些普通的人思考得都深邃,他的言論都是根據人們相處和交際中的現實情況提出來的。這就是為什么《道德經》能穿越千年,至今仍被奉為經典的道理。 現在社會中有一些人往往伶牙俐齒、以個人所處的位置、個人利益,來決定自己的言論和行為,愛與人爭執,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交際中,都要一較高下,壓倒別人。有這種思想的人,可能人們會讓著他,但最后卻會因為不得人心而失去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的爭、這樣的意氣用事還不如不爭。現實中,反而是那些平時木訥寡言、只知道埋頭苦干的人能夠長久,更容易獲得成功。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戰國時候,因為藺相如不與廉頗爭一時之高下,從而留下了“將相和”的佳話,而藺相如也做到了上卿,比廉頗的職位還高;東漢大將馮異,為人謙遜禮讓不矜夸,走在路上和別的將領相遇,他總是先駕車讓開路,和藺相如一樣,從不與人在外在的禮節和功勞的多少上一較高下,因而他指揮軍隊士兵都非常佩服他,他的軍隊中號令嚴明,軍容整齊,皇帝也很贊賞他;宋朝時候,歐陽修和宋祁一起修撰《新唐書》,按道理因為歐陽修是署官司職最高的人,署名時只署歐陽修的姓名就行了,但他認為自己不能掩蓋和奪取別人的功勞因此按照個人所負責的部分分別署名,宋祁為之非常感動。 以上這些人都是因為不爭的性格而名垂千古的,而他們不爭的性格也奠定了他們在事業上成功的基礎。所以說,老子所謂的不爭,并不是讓人不去努力,而是勸人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無謂的爭執是無法說服別人的,只會讓大家各不相讓、不歡而散,不會讓別人心甘情愿地接受。生活中,只有互相體諒,曲則全,忍讓、變通才能成全大局。只有不與人爭執一時之長短,認真做事,踏實做人,才能成就永遠的成功,這也是《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所說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所蘊含的道理,更是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