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家鄉“燜桿子”昨天2020年9月30日,小區正巧安上了太陽能路燈。這在路燈停工的幾個月里真算得上是一大新聞!可是看看它的樣子、看著它那昏昏然只能照見自己大約一兩個平方身影的情形,覺得這樣的路燈比那沒有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看到它突然就想起——就像兒時家鄉晚間遠近隱約可見的老人們吸煙或照亮的“燜桿子”。 燜桿子,現在對那些習慣于各種各樣照明電器的年輕人來說,恐怕是聞所未聞,至少在農村轉型城市的發展進程中確實已經消失了不止半個多世紀了吧? 家鄉臨沂一帶農民一直習慣種植一種叫“苘(音qǐng)”一種叫“麻”的東西。苘麻本是近親一家,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皮多纖維,其前者苘——較粗壯,用來搓繩擰梗(綆)織麻袋或作喪服之用,后者麻——則較纖細,用來打麻線編麻鞋或做布鞋納鞋底。加工制作苘、麻實在是一項技術活兒,更有一套簡單而嚴格的程序,馬虎不得。比如秋季苘麻成熟收割后,要先擼去葉子(苘葉自有其獨到的功用,可以用以包裹長得紅花綠毛的煎餅或面饃之類,發酵捂醬),用繩子捆成一大捆一大捆,浸泡在汪(池塘)里水中,大約需要一、二十天直到聞著發臭的時候就搬出來,將皮扒掉,皮曬干備用就可以分別搓繩擰梗打麻線,而扒皮后的桿子就是制作燜桿子的絕好材料。 苘桿子通常較粗而麻桿子很細且易斷,所以制燜桿子就多用苘桿兒。方法也簡單,只需找來一堆燒火做飯的柴禾燒完的草木灰,把剛剛扒出皮來的苘桿子趁鮮濕埋進灰里,燜個十天半月,等到苘桿徹底干透又吃進了灰漬變得亁脆易燃,明、暗火一點即著,就成功了。 這東西攜帶實用方便,在沒有任何現代化照明設備的時代無疑是老人們的最愛!它可以暗火(亦稱“死火”)一直燃燒殆盡,不會自己熄滅;也不會無由著起明火,相當安全。老人們晚飯后點上它,一手拿著旱煙袋一手拿著燜桿子一晃一晃地劃著暗紅的弧線走向場院,納涼看場;或到村子中心聽說書的:那年月,鄉間農閑時期會有民間說書藝人游走各村,亦或有熱心人請他們來說書——多是雙目失明的“瞽”者殘疾人——等于比上門要飯強些吧——熱心人給他們各家湊飯,無非就是渣腐、糊豆(涂)(臨沂人特別喜歡吃的稀飯和粘粥) 、地瓜干煎餅等。場子里燜桿子明滅閃亮,有點像晚間山里眨著眼的螢火蟲。老人們的煙癮一般都十分地大,一個晚上基本不閑著,一袋接一袋地抽,點煙就靠一直燒著的燜桿子了。 燜桿子不是藝術品,衣食難繼的時候藝術是沒有欣賞價值的。它是老百姓發明制造的生活的必需品。當年聽到趙本山小品說,“家里還有唯一的一件家用電器——手電筒嘛”,觀眾哈哈一笑間,又有誰會理解萬萬千千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們應該會有的一番切實痛心的感受呢!手電筒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實在應該算是一件奢侈品,普通老百姓真地是買不起也襯不上更是不敢想的! 只有時代進步了,生活才有現代化的氣息。現在的人們,除了從那個時代走來的人,誰還知道曾經給廣大農村人們帶來方便甚至不可須臾離開的“燜桿子”啊?! 想起燜桿子,記得燜桿子吧…… 2020/10/1 國慶中秋雙節同日 |
|